第823章 皇帝康茂德(8)(1 / 2)

姐姐策劃的暗殺陰謀,徹底改變了22歲的皇帝的性格。當然,隻有近臣才了解這些變化。可康茂德不是個普通的年輕人,而是皇帝,他本來就對帝國統治漠不關心,而佩雷尼斯在這一時期恰好彌補了這種致命缺陷。

在公元2世紀前後,軍隊中出身於意大利本土的將領已經為數不多,塞克斯托斯·提吉狄烏斯·佩雷尼斯就來自意大利本土。此前他一直身在前線,是龐培亞努斯帳下的得力幹將,不僅曾在多瑙河前線任職,而且踏遍了帝國邊境各地,最後才受命擔任近衛軍團長官。不過這個人也有缺點,就是常年征戰,他毫不掩飾自己對首都那些追求舒適生活的元老院議員們的鄙視,而元老院也把佩雷尼斯視為政治暴發戶。此人應該在50歲上下,當康茂德對統治失去興趣的時候,實際上是他一手承擔起了帝國的政務。

馬可·奧勒留治下20年的戰爭狀態結束後,羅馬得以享受和平。不過這種和平和安敦尼·庇護時代的那種無憂無慮的和平已經截然不同。帝國的邊境防線必須始終保持臨戰狀態,否則就有遭到攻擊的危險。

隻有馬可·奧勒留征戰過的幼發拉底河和多瑙河兩個地區比較安全,其他地方要麼出現了危險的征兆,要麼就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緊急狀態。佩雷尼斯的邊境經驗使他能夠快速應對這些情況,而這一時期的帝國比以往更加需要具有這種能力的人。

據史書記載,羅馬帝國曾於公元183年和185年兩次強化北非毛裏塔尼亞地區的邊境防線,其具體位置相當於今天的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兩國,在羅馬時代,這裏分別是以廷吉(今丹吉爾)為首府的“毛裏塔尼亞·廷吉塔納行省”和以愷撒利亞(今舍爾沙勒)為首府的“毛裏塔尼亞·愷撒恩西斯行省”。從這兩個行省向東,依次為“努米底亞”、“阿非利加”、“昔蘭尼加”以及“埃及”等羅馬諸行省。除了皇帝私人領有的埃及,其他5個行省總共隻部署了一個羅馬軍團,即駐紮在努米底亞行省蘭帕西斯(今龍柏斯)基地的第三奧古斯塔軍團,該軍團的軍團兵和輔助兵合計6000人,是羅馬常駐北非的正規部隊。之所以如此單薄,是因為北非的情況和與帕提亞王國對峙的中近東地區有所不同。這裏的主要敵人是越過沙漠發動襲擊的原住民部族。羅馬方麵認為,對方並不是正規部隊,隻是一群強盜而已,派駐一個軍團已經綽綽有餘了。

但這並不意味著可以輕敵。如果把強盜的劫掠僅僅視為暫時性的災害而不加以防範的話,當地居民就會放棄土地,逃到安全的沿海城市去。無人耕種的土地不僅將荒蕪,而且會被流沙逐漸掩埋,最後導致氣候發生變化。田野有綠意才會下雨,雨水可以儲存起來用於灌溉,然後才可能有下一次的降雨。人類的定居是防治荒漠的最好辦法。羅馬帝國在這一地區的任務,就是要保證居民的定居。不過,為了不給帝國的其他地區增添防衛負擔,還是有加強防衛措施的必要。

第一項措施是,充分利用由原住民組成的輔助兵。軍團基地隻有龍柏斯一處,輔助兵在這裏接受過訓練之後,被分派到各個戰略要地去守衛要塞,各要塞之間還修築了用於監視的據點,守在裏麵的也是行省出身的輔助兵。第二項是,把未服兵役的居民也發動起來。羅馬將每個綠洲中的部落都建成堡壘,把各個行省的居民也容納到帝國的防衛體係中來。第三項措施則不僅限於北非的沙漠地帶,在帝國的其他邊境地帶也同樣實施,即把服役期滿退役的軍團兵組織起來,讓他們建設聚居的城鎮。

提姆加德是發掘進展最為順利的遺址,也因成果豐碩而著名。這座城鎮就在龍柏斯的第三奧古斯塔軍團基地附近,是由圖拉真時代的軍團兵為自己退役後的生活建設起來的。很多羅馬人建設的城鎮都很像大型的軍提姆加德遺址團基地。在羅馬時代,這裏被稱為塔姆加狄,的確處處都顯現出軍團基地的痕跡。也可以說它是邊長為400米的四方形小鎮,兩條中央大街呈十字形交叉。雖說這座小鎮出自退役的軍團兵之手,但仍令人感到好笑。不過羅馬人頭腦中的都市機能在這裏都很完備,既有神殿,也有廣場,還有公共圖書館和劇場。大大小小的公共浴場共有14家。這裏發掘出來的公廁更是典型的羅馬式公廁,在建築史專業的書籍中經常對其樣式有所介紹。當然,道路也都是經過鋪裝的,上下水道也當然齊備。今天這裏已經無人居住,周圍也都是沙漠,而以前有人居住的時候,附近還有寬闊的耕地和果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