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0章 內亂時代(4)(1 / 2)

這一階段結束後,尤利安當選為執政官。不是候補,而是正式的執政官。“前執政官”的頭銜把他助推到達爾馬提亞總督的位置上。這個行省雖然沒有軍團駐守,但隔亞得裏亞海與意大利本土相望,也是重要的行省之一。尤利安在這裏的任務應該完成得非常圓滿,因為他下一個職位是低地日耳曼行省的總督。

羅馬時代,帝國把重要防線萊茵河分為上遊和下遊兩部分。上遊叫高地日耳曼,下遊叫低地日耳曼,行政上也分為兩個行省。尤利安的赴任地點在萊茵河下遊,在波恩和克桑騰分別駐有一個軍團。尤利安到達首府科隆後,就成了指揮兩個軍團的司令官了。此後尤利安又回到了意大利。這並不是說他作為武將的軍事才能不高,而是因為羅馬帝國的人事本來就經常在軍團和行政機構之間頻繁調動,就如同柏提那克斯的經曆一樣。尤利安這一次負責管理意大利本土的糧食來源。在意大利人們以小麥為主食,基本依賴從埃及和北非進口,為了保證糧食供應,“糧食局長”責任重大。

到了康茂德時代,狄第烏斯·尤利安的人生仍舊沒有什麼變化。他被任命為小亞細亞北部本都的總督,在這個瀕臨黑海的行省埋頭於行政事務。在這種沒有派駐軍團的元老院行省,總督的任期往往隻有一年,所以尤利安又很快平調到了西邊相鄰的比提尼亞行省任總督。雖然這兩個行省都是元老院行省,但這並不意味著工作生活的輕鬆。在小亞細亞的最東邊是卡帕多西亞行省,駐有兩個軍團,因為那裏是與亞美尼亞王國相鄰的邊境。大國帕提亞和羅馬發生齟齬的時候,往往拿亞美尼亞的王位說事。一旦帕提亞和羅馬兩國之間戰雲籠罩,小亞細亞所有的行省都將成為後勤基地。

曆任如此要職的尤利安終於在公元192年,自己年近花甲的時候,獲得了一份輕鬆的行省工作,就是在包含今天突尼斯和利比亞的阿非利加行省任總督。當他結束任期回到首都時,皇帝柏提那克斯遇害。於是,名門子弟、一直在“光榮的職務”上勤勤懇懇的狄第烏斯·尤利安,在他60歲的時候,又麵臨著重大的人生轉折。

皇位爭奪戰的序幕

既然帝國邊境的軍團開始動作,那麼不是隻靠政變更換首腦就能解決的問題了。軍人之間針尖對麥芒,內戰的時代到來了。

公元193年1月1日,柏提那克斯接替了被殺的康茂德,繼任皇帝,獲得了元老院的承認。

同年3月28日,柏提那克斯遇害。同日,狄第烏斯·尤利安即位,元老院也承認了。

4月9日,近潘諾尼亞行省總督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在軍團兵的擁戴下稱帝。

幾天之後,不列顛行省總督克勞狄烏斯·亞爾比努斯同樣為部下所推舉,宣布加入帝位爭奪戰。

並且在帝國的東方,敘利亞行省總督培辛尼烏斯·尼戈也在屬下士兵的歡呼聲中稱帝,同時派出信使將這一消息緊急報告給元老院。

以上的順序是依照消息到達羅馬的時間排列的。維也納的塞維魯炮製出來的“新聞”顯然比倫敦和安條克的消息更早地傳到了羅馬。

那麼,邊境軍團在柏提那克斯登基時表現淡定,為什麼一聽說尤利安就任皇帝就立刻揭竿而起了呢?

解答這個問題的要點有好幾個:第一,軍團兵對近衛軍很反感。

當皇帝身在前線時,近衛軍團隨行保護,也承擔作戰任務。在馬可·奧勒留時代,近衛軍團麵對日耳曼諸部族作戰驍勇,甚至指揮戰鬥的長官都陣亡數人,可見他們經常身處最前線,其勇猛甚至連軍團兵都自歎弗如。

與多數來自行省的邊境軍團士兵相比,近衛軍團是羅馬軍隊的精銳,出身於意大利本土的人占了絕大多數,薪酬和退役金也比軍團兵高出三成。服役期限軍團兵是20年,而近衛軍團則是16年。因為是軍隊最高司令官皇帝的“近衛”,所以軍裝也非常華麗奪目。

如果軍團兵看到近衛軍勇敢地殺入令人望而卻步的戰陣,待遇方麵的差距也就不難接受了。可是在康茂德治下的12年間,卻基本沒有發生過戰爭,尤其是必須由皇帝親自督戰的重要戰爭更是一次也沒有。既然皇帝身在首都,那麼近衛軍團士兵自然也都駐紮在首都近郊的軍營裏。然而12年裏,戍邊的軍團兵所承擔的防線上的壓力卻絲毫沒有改變。在邊境軍團中,沒有一個人相信與蠻族的一紙和約就能保證高枕無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