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理論上講這種宣誓是每名軍團兵根據自己的態度,由個人意誌來決定的儀式,然而就像前麵講過的近衛軍團一樣,煽風點火的人還是有很大的活動空間。具體地說,如果軍團長授意幾個大隊長和百人隊隊長,那麼軍團的整體意願很容易就受到左右。公元193年各地軍團內部肯定也出現過這種情況,但最後的決定仍舊是軍團整體的意誌。
當得知尤利安就任皇帝的消息並需對他效忠宣誓時,軍團兵們就拒絕進行這種信任投票,不僅拒絕,而且推舉出了自己的司令官。這就說明皇帝狄第烏斯·尤利安沒有得到信任。即使元老院表示信任,那也是在元老院和公民這兩大主權擁有者之中,隻取得了單方麵的支持。
於是,解決問題的辦法就隻剩下動武一條路了。從公元193年春開始,帝位爭奪戰拉開了序幕。我們也能從四位主角的出身地區觀察出時代的變化。
我們在前麵已經講過,狄第烏斯·尤利安出身於意大利北部的米蘭,其實還有一個人也出身於意大利本土,就是在敘利亞稱帝的培辛尼烏斯·尼戈。我們不知道尼戈出身於意大利的什麼地方,但與元老院議員子弟的尤利安不同,尼戈屬於騎士階級。他雖然不像解放奴隸的兒子柏提那克斯那樣艱難,但也絕對是在軍團中經過千錘百煉才嶄露頭角的。這個人一直沒做過什麼名震天下的大事,據說元老院得知他稱帝的消息時都瞠目結舌。
不列顛行省總督克勞狄烏斯·亞爾比努斯出身於北非的哈德爾米托姆。哈德爾米托姆位於今天的突尼斯境內,追尋曆史,當後來被羅馬全力擊潰的迦太基還是一個強大國家時,這裏就已經是個港口城市了。
而近潘諾尼亞行省總督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來自港口城市大萊普提斯(Leptis Magna,萊波蒂斯·瑪尼),位於現在利比亞境內,古代也屬於迦太基,到了羅馬時代被劃為“阿非利加行省”。
四位主角中,有兩位出身於意大利本土,兩位出身於北非。在羅馬帝國,出身於行省而擔當要職的人並不少見,他們來自除不列顛和埃及以外的各個行省,但隨著時代的變化,這些行省出身的人也會形成勢力。學者們認為,羅馬帝國的人有個共同點,即無論是出身於希臘還是出身於中近東,或者無論是出身於高盧還是西班牙,或是出身於北非,他們都認為自己是羅馬人。在我看來,這就好像無論是北海道人還是九州人,盡管都認為自己是日本人但有時也的確會發生同鄉結黨現象。例如在五賢帝時代,圖拉真、哈德良以及馬可·奧勒留都出身於西班牙,可見當時是來自西班牙的人大顯身手的時代。到了公元2世紀末,這種地域優勢轉移到了北非。在馬可·奧勒留時代,皇帝的5位女婿中就有2人來自北非。馬可的恩師弗龍托也來自阿非利加行省的城市錫爾塔(今阿爾及利亞的君士坦丁)。在當時定員600人的元老院中,出身於北非的議員就占了兩成。隨著時代的變化,這種情況的確會出現,不過究竟能不能抓住機會,就全靠個人能力了。
到了依靠實力爭奪帝位的時代,由前任皇帝指定或者就是前任皇帝的血脈等顯示出來的正統性已經沒有了,在羅馬帝國就是靠兵權說話。現在讓我們比較一下爭奪帝位的4個人的拳頭大小。
尤利安——明確的支持者隻有1萬名近衛軍團士兵,並且這1萬人僅僅是支持他,並不是他直接指揮的士兵。
尼戈——負責幼發拉底河防線,手裏有卡帕多西亞的2個軍團、敘利亞的3個軍團、駐紮在巴勒斯坦的2個軍團,還有駐紮在阿拉伯行省即今天約旦境內的1個軍團,共計8個軍團,光是主力軍團兵就達4.8萬人。
亞爾比努斯——直屬兵力為常駐不列顛的3個軍團,他稱帝以後對他表示擁護的還有萊茵河防線上的4個軍團,共計7個軍團,這樣支持他的士兵就有4.2萬人。
塞維魯——其他三位競爭者都已是花甲之年,但這個人卻隻有47歲,是出身於北非的最年輕的總督。帝國規模最大、最驍勇善戰的多瑙河防線上的軍團都團結在他的周圍。他們是駐守在日耳曼長城的2個軍團、潘諾尼亞的4個軍團,米西亞的4個軍團,達契亞的2個軍團,共計12個軍團,僅軍團兵就達7.2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