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內亂時代(8)(1 / 2)

年近40歲的他出任多瑙河防線近米西亞行省總督,這是個要職,指揮著2個隨時保持臨戰狀態的軍團。3年之後,他又成了瀕臨黑海的比提尼亞行省總督。公元175年,在亞爾比努斯任比提尼亞總督期間,發生了亞維狄烏斯·卡西烏斯叛亂。這是馬可·奧勒留時代發生的唯一一起部將叛亂,當時比提尼亞行省和東鄰的卡帕多西亞行省一起拒絕了卡西烏斯的誘惑,始終對皇帝馬可非常忠誠。為表彰他的表現,在皇帝的推薦下,亞爾比努斯於公元176年就任執政官,並不是“候補執政官”,而是任期從1月1日開始的“正式執政官”。康茂德繼位皇帝後,亞爾比努斯在前線的職務並沒有發生很大變化,而是一直在達契亞和萊茵河防線等與蠻族對峙的地區任職。康茂德時代羅馬處於和平狀態,但這僅指沒有發生過大規模戰爭,實際上和蠻族之間的小摩擦從未間斷過。亞爾比努斯勝任職務的證據,就是在萊茵河卸任後,不列顛總督的位置在等待著他。因為有蠻族經常從喀裏多尼亞(今蘇格蘭)越過哈德良長城入侵,所以不列顛駐有3個軍團,同樣時刻不能鬆懈。

亞爾比努斯在不列顛任職期間,康茂德遭到暗殺,之後即位的柏提那克斯也被殺,羅馬陷入了內亂,於是亞爾比努斯也登上了這場曆史劇的舞台。

如果從個人經曆上看,亞爾比努斯絕非泛泛之輩,然而手握一把好牌的他卻遲遲沒有動手。如果說控製了首都就能控製整個帝國的話,那麼從公元194年開始的3年間,他隻要當機立斷,肯定能碰到終點線。難道亞爾比努斯認為自己年近六旬,已經到了應該考慮隱退的年齡,因此而猶豫不決了嗎?

或者他把塞維魯關於共治皇帝的話當真了·或者年屆花甲的他真的滿足於“共治皇帝”,隻要塞維魯將高盧、不列顛以及西班牙劃歸自己統治,他就停止腳步嗎?不管怎麼說,長達3年的時間裏,他在裏昂按兵不動是非常致命的。一個人一旦“渡過盧比孔河”,那他就隻能繼續前進。

又一個“實力派”

我們看亞爾比努斯,盡管沒有像元老院議員世家的子弟那樣一帆風順,但也不是從基層一步一個腳印逐漸晉升上來的。但是,現在和塞維魯正麵對壘的尼戈,雖然出身於意大利本土,卻在軍中千錘百煉,是個典型的實力派。

我們隻知道培辛尼烏斯·尼戈出身於意大利半島,卻不知具體在什麼地方。不過他既然出身於意大利本土,就應該擁有羅馬公民權,有可能屬於騎士階級。

或許是因為出身於意大利本土,可能也有騎士階級的因素,尼戈的軍旅經曆是從百人隊隊長開始的。我們在講述柏提那克斯時已經說過,百人隊隊長分四個等級,尼戈經曆過所有等級,甚至兩次被任命為百人隊隊長裏的頂級“首席百人隊隊長”。

接著他升任大隊長,先後3次任大隊長一職,我們不知這些職務分別處於哪個防線,不過此後關於尼戈的記錄就比較詳細了,因為他成了眾多重要職業軍人中的一個。從這一時期開始,尼戈逐漸嶄露頭角。

40歲時,他迎來了人生的轉機。當時他被任命為駐守埃及的羅馬軍團中的“長官”,也就是說,除了軍事指揮以外,他是其他所有事務的負責人。在任職過程中,終結亞維狄烏斯·卡西烏斯叛亂的馬可到訪埃及,從此尼戈幸運地進入了皇帝的視野。

雖然尼戈進入元老院是由於皇帝馬可的推薦,但在後麵真正起作用的,還是皇帝的幹將龐培亞努斯。因為從以後的經曆看,尼戈之所以能進入領導層,邊境上軍團長和總督的職位鍛煉顯然比他所接受的精英教育更為重要。並且尼戈真正受到重用是在馬可死後,龐培亞努斯輔佐康茂德的時期。康茂德相當尊重亡父的部將,我們有充分理由認為是龐培亞努斯向新皇帝進言,因為尼戈以後的工作地點都是皇帝有任命權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