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在小說《安娜·卡列尼娜》的開頭處這樣寫道:

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幸福,而不幸的家庭則各有各的不幸。

如果這個說法在曆史中也適用的話,那麼或許可以這麼說:每個民族在興盛時期都是一樣的,而衰敗的時期則呈現出各自不同的模樣。

但實際上,作為家庭集合體的民族以及民族集合體的帝國,並不適用於以上的公式。我在《羅馬人的故事1·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到《羅馬人的故事5·愷撒時代(下)》之中所描寫的羅馬帝國興盛期,是具有羅馬特色的興盛。而《羅馬人的故事6·羅馬統治下的和平》到《羅馬人的故事10·條條大路通羅馬》之中所描寫的穩定期,其治理方式也非常具有羅馬的獨特風格。

就連《羅馬人的故事11·結局的開始》到最後的《羅馬人的故事15·羅馬世界的終曲》之中所描寫的從衰敗到滅亡的時代,其產生的原因也和導致其他民族衰敗與滅亡的原因有著很大的不同。當然,其中也包含有這樣或那樣的共同點,但最主要的因素具有十分明顯的“羅馬特色”。因此,在我們閱讀從《羅馬人的故事11·結局的開始》開始的羅馬帝國衰亡史之時,與其尋找羅馬帝國與其他民族衰亡的共同點,不如將目光集中在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羅馬人衰亡這個問題上。畢竟作為曆史上生命周期最長的帝國,如果我們能夠了解它的衰亡原因,那麼在研究其他國家的衰亡原因之時,應該也會從中得到一些啟示吧。

鹽野七生2003年夏於羅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