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公元218—235年(7)(1 / 2)

第三,兩國的統治者都以實際情況為出發點考慮雙方之間的問題。羅馬帝國的東方都市,不管是安條克、大馬士革還是帕爾米拉,都是因為與亞洲之間的通商而繁榮發展起來的。而用於交易的商品和原料則全都需要經由帕提亞國內流通過來。凡是從亞洲來的商品雖然另外還經由黑海、紅海進入羅馬,然而大多數的商品無論是走陸路經過大草原,還是走海路至波斯灣上岸,全都需要通過帕提亞的領地運往西方。

對於羅馬帝國來說,帕提亞雖是敵國,但手裏握有羅馬人想要的東西,而同為敵人的日耳曼人手中則沒有羅馬人想要的東西。

反過來說對帕提亞王國也是如此。從東洋傳過來的奢侈品僅僅放在那裏是無法產生利潤的。如果能夠將這些奢侈品轉手賣出去,那麼他們的經濟繁榮便指日可待。而帕提亞王國最大的客戶就是羅馬帝國。從亞曆山大大帝東征以來便移居於此的希臘人和隻要有利可圖就一定會出現的猶太人,將這個被夾在兩國中間的市場發展得有聲有色。在經商頭腦和流散風俗上,希臘人與猶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特點。

可以說,分別居住在羅馬帝國和帕提亞境內的希臘人與猶太人,構成了這一地區的上層社會群體。這樣一來,不管是羅馬也好還是帕提亞也罷,都沒有封鎖國境的理由。而且就算他們真的打算封鎖國境,也因為當地多河流與沙漠的自然條件而無法實施。羅馬和帕提亞都非常清楚地認識到,最好的辦法就是維持雙方之間的這種狀態。雖然兩國間經常會因為各自國內的種種原因而糾紛不斷,但是軍事衝突從來都不會上升到你死我活的境地。這也是兩大強國之間“敵對”了300餘年仍然能夠共存的最大因素。

但是羅馬帝國與帕提亞王國之間這種微妙的關係終於在公元3世紀走到了盡頭。終結帕提亞王國500餘年的曆史,並且取代其“東方”霸主地位的,就是我們接下來即將提到的波斯薩珊王朝,同時也是皇帝亞曆山大·塞維魯所不得不麵對的強大敵人。

雖然“東方”更換了統治者,但是東方與西方之間的通商活動仍然保留了下來,波斯薩珊王朝沒有將首都定為波斯波利斯,而是沿用了帕提亞時代的泰西封就是最好的證明。也許會有人認為波斯薩珊王朝和“西方”羅馬帝國之間的關係也將和帕提亞王國時一樣,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複興的旗幟

波斯薩珊王朝的創建者阿爾達希爾,在公元224年將長久以來對波斯民族進行統治的帕提亞國王從統治者的寶座上推了下去。在隨後的兩年時間裏他統一了帕提亞全境,終於在226年登上王位。而阿爾達希爾的目標則是複興居魯士與大流士統治時期的波斯帝國。

請大家參照前麵的兩幅地圖,我們不難發現亞曆山大大帝征服的土地和古代波斯帝國的領地幾乎一致。這是因為當初亞曆山大大帝徹底征服了波斯帝國。

而且將這兩幅地圖作對比之後我們還可以看出,亞曆山大大帝的領土在希臘時代之後,被帕提亞王國與羅馬帝國東半部正好從中一分為二。

由此可見,波斯薩珊王朝的目標

與帕提亞王國有著本質上的區別。也就是說,波斯薩珊王朝的目的在於複興被亞曆山大大帝征服之前的波斯帝國。而羅馬對於這種訴求當然不可能保持沉默。所以羅馬和波斯薩珊王朝之間的關係,已經不可能回到之前同帕提亞王國的關係了。

複興曾經的波斯帝國,重新恢複500年前的榮耀,雖然想要實現這個願望需要付出無比的艱辛,但是人類這種生物就是擁有這樣一種近乎固執的堅持。被哈德良皇帝瓦解的猶太民族,曆經1800餘年的顛沛流離,仍然固執地想要回到自己的故鄉。也正因為如此才有了以色列這個國家的誕生。與之相比,波斯人的500年也並不漫長。在帕提亞人的統治下度過500年,已經充分地點燃了波斯民族的抗爭熱情。因此波斯薩珊王朝將瑣羅亞斯德教(拜火教)重新定為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