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加冕儀式,皇帝與神之間被更加緊密地聯係起來。這也是“東方”比“西方”更加重視加冕儀式的原因。由此可見,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等一神教全都源於“東方”也並非偶然。“加冕”一詞被解釋為“證明歐洲皇帝即位而為其戴上皇冠的儀式”,但實際上這裏所說的應該是進入基督教時代之後的“歐洲皇帝”。
讓我們回到還沒有被基督教統治的羅馬帝國時代,沒有加冕儀式的羅馬帝國皇帝亞曆山大·塞維魯的對手,是被瑣羅亞斯德教祭司親自授予皇冠的阿爾達希爾。當然阿爾達希爾對羅馬帝國的威脅,並非因為波斯薩珊王朝與之前的帕提亞相比宗教色彩更加強烈,而在於其是一個新興的國家。
新興國家甚至能夠置國內的反對派於不顧而堅決對外采取攻擊的態勢。所以從阿爾達希爾加冕開始到向西北方出兵為止,甚至都不到4年的時間。
北上越過幼發拉底河的波斯大軍在征服了羅馬的盟友亞美尼亞之後,又馬不停蹄地突破了羅馬帝國的防線,攻入卡帕多西亞行省。而越過幼發拉底河向西進發的波斯大軍則將敘利亞行省帶入了恐怖的深淵。商人們停止了一切交易活動,躲在戒備森嚴的城牆下麵瑟瑟發抖。曾經在羅馬街道上活躍的商隊也被全副武裝的波斯騎兵所取代。屯駐在敘利亞行省的諸多軍團,麵對突如其來的危機也失去了應對的能力。自從馬克裏努斯屈辱地媾和撤退之後,經過埃拉伽巴路斯治下的4年以及亞曆山大統治的10年,這裏一直被中央所忽視,因此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理所當然的。
但是如果任憑這種狀態繼續下去,居住在羅馬帝國東部的人民將全部處於水深火熱的狀態之中。於是皇帝亞曆山大決定親自出征解決這場危機。公元232年,24歲的亞曆山大·塞維魯在繼承皇位10年後,終於要親自證明其作為皇帝的價值。
羅馬人對皇帝最重要的要求就是他能否保證帝國和居民的安全。也就是說,羅馬人需要自己的皇帝能夠在必要的時候展現其強大的軍事能力。“皇帝”的語源“Imperator”原本在拉丁語之中是士兵對取得戰鬥勝利的指揮官的尊稱。早在開國皇帝奧古斯都建立帝國之前,“Imperator”就一直是勝利者的意思。這個對率領軍隊取得勝利的指揮官的尊稱,在進入帝國時代之後直接變成了“皇帝”的稱號,因為羅馬的皇帝同時也是全軍的最高司令官。由此可見,所有的羅馬皇帝都有上陣殺敵的軍人使命。維持了10年的和平統治之後才初次踏上戰場的亞曆山大,可以說算是比較幸運的。唯一不幸的是,他的對手是一個鬥誌旺盛的新興民族。
波斯戰爭(一)
在作出親征的決定之後,亞曆山大的動作非常迅速。雖然他也知道在這種情況下行軍速度的重要性,但是仍然非常謹慎地選擇隨行人員並妥善地準備輜重,並沒有草率地貿然出兵。離開首都羅馬之後,皇帝一行首先花費了大約一個月的時間來到多瑙河沿岸。之所以先來到這裏,是為了整編東征的軍團。因為在波斯軍隊進攻的初期,屯駐在敘利亞的軍團就已經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其根本靠不住。
據說亞曆山大召集了6個軍團以及輔助部隊,參加這次波斯戰爭的羅馬兵力應該在5萬人左右。但是作為主要戰鬥力的軍團兵隻有3萬人左右,這是因為他原計劃在抵達敘利亞行省之後與駐紮在敘利亞周邊的軍團會合,並將其吸收進來。
就這樣,龐大的羅馬軍團浩浩蕩蕩地向東方進發,隻能用“壯觀”一詞來形容。
從多瑙河南下來到色雷斯,繼而沿著通往東南方的道路越過作為歐洲與亞洲分界線的赫勒斯滂海峽進入小亞細亞。根據當時遺留下來的記載,羅馬軍隊的全體士兵都穿著正規的軍裝,每個人根據自己的職責手持不同的武器,整齊劃一地在羅馬的大道上行進。行軍的秩序直到太陽下山以後也沒有絲毫的紊亂。在行軍的過程中,不管是皇帝還是士兵全都需要在野外搭帳篷宿營。羅馬軍隊非常重視傳統的兵站建設,而野營正是兵站發揮其作用的時候。因為隻有在滿足了戰士們最基本的物質層麵需求之後,才能夠使他們保持高昂的鬥誌和士氣。與軍隊一起行軍的皇帝亞曆山大,在維持羅馬傳統這一點上可以說做得相當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