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與第三帕提亞軍團當時並沒有常駐基地。一般來說羅馬軍團的常駐基地,除了兵營以外,浴場、劇院以及競技場等設施也是一應俱全。隻要在軍團基地內部就可以滿足士兵們一定程度上的放鬆需求,這也是為了使士兵們不至於頻繁出入附近城鎮所采取的措施。但是屯駐在達芙妮臨時基地的士兵們並沒有這樣的休閑環境。所以前往10公裏之外的安條克進行放鬆,對於這些士兵來說也是迫不得已的選擇。不過即便如此,他們放鬆的次數也確實有些過於頻繁。
皇帝亞曆山大在叱責這些士兵的時候,以“戰友們”為開頭。因為同伴受到嚴厲的處罰而前來抗議的士兵們,在聽到這句話的時候一定會感到非常刺耳吧。畢竟在這位皇帝統治的10年裏,都沒有為他們安排一個正式的軍團基地。這樣的家夥在見麵的第一天就大言不慚地稱呼大家為戰友,士兵們肯定不會感到滿意。身為一位領導者需要具備非常強大的說服力,措辭則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環,而亞曆山大的失誤之處正在於他的措辭。
雖然曆史就是一個不斷重複的過程,但是在每次重複的過程中人類的心理活動不盡相同。為了掌握這些心理,敏銳的洞察力和換位思考的想象力缺一不可。否則即便是曆史上取得成功的事例,也會因為時過境遷而導致失敗。皇帝亞曆山大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證明。
最後一個問題是戰術問題。投機取巧的戰術必須在一瞬間解決戰鬥。對於那些長篇大論搞不定的問題,在進行投機取巧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浪費時間。亞曆山大的演講就顯得過於冗長了,而且這件事在當場並沒有得到妥善的解決,直到一個月後士兵們的不滿才逐漸平息下來。但是即便騷亂平息了下來,皇帝與士兵之間的關係並不見得有什麼好轉。由此可見,這是一個解決問題失敗的例子。
第一戰
羅馬帝國與新興的波斯薩珊王朝之間的第一場正麵衝突,在公元233年的春天正式打響。羅馬與帕提亞曾經交戰過無數次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如今換個對象,又成了戰場。因為兩國軍隊全都由當時的最高統治者親自率領,所以雙方應該都是大軍。據說羅馬方麵有六七萬人,波斯方麵則超過10萬人,但是因為並沒有留下準確的記載,所以具體數目現在已經無從考證。波斯薩珊王朝建國7年才出動了10萬軍隊,恐怕是其身後的國土過於廣闊的緣故吧。但是即便如此,他們仍試圖將西方勢力趕回地中海沿岸,重鑄波斯民族的輝煌。發生在公元233年的波斯戰爭,對於羅馬方麵來說本是一場防衛戰爭,但是羅馬帝國采取了積極的進攻戰略,將全軍分成三路,分別是從幼發拉底河上遊進攻的左翼、從敘利亞沙漠東部越過幼發拉底河中遊進攻的主力部隊以及從西南方向朝美索不達米亞地區發動攻勢的右翼。這種三方同時夾擊的戰術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要想充分發揮三軍協同作戰的效力,需要整齊劃一的戰術體係。而根據不同的戰況對全軍進行及時的調整,則是全軍最高司令官亞曆山大的工作。
羅馬帝國因為將整個地中海(Mediterraneus)區域全都納入在自己的統治之下,所以擁有將其稱為“內海”(mareinternum)的資格。而將羅馬帝國趕回西方,重新將羅馬人的內海變成地中海的,就是波斯薩珊王朝。曾經僅僅圍繞著亞美尼亞王國以及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的爭奪,隨著帕提亞王國的滅亡成為了過去,從此以後羅馬帝國在東方最大的敵人變成了波斯薩珊王朝。但是雙方之間在公元233年展開的這第一場戰爭,卻沒有在曆史上留下任何正式的記錄。波斯方麵沒有留下記錄的原因很容易理解。專製君主國家一般來說隻會記錄那些取得勝利的戰爭。而羅馬方麵也僅僅留下少量記錄的原因,恐怕是因為當時的羅馬方麵並沒有認識到這場戰爭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至少皇帝亞曆山大就沒有認識到,如果他認識到的話,斷然不會以那樣的形式結束這場戰爭。
於是,關於公元233年羅馬帝國與波斯薩珊王朝之間最初的戰爭,我們所知道的事情隻有如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