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9章 公元218—235年(12)(1 / 2)

正如我在《羅馬人的故事11·結局的開始》所描述的那樣,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統治的時代羅馬所麵對的“時代變化”,是指一直以來被他們稱為“蠻族”的外國人,在那個時代環境下,逐漸分成“遠蠻族”和“近蠻族”兩種類型。與居住在羅馬防線附近的“近蠻族”相比,“遠蠻族”指的是居住在現在的斯堪的納維亞半島與德國東北部、波蘭以及俄羅斯的民族和部落。這些民族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就好像暴漲的河水往低處流一樣,開始向南部以及西南部發展擴張。當然,他們不會去那些無人的地區。既然是無人區,肯定是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土地,物產豐富的地方早就有人居住在那裏了。而且如果能夠開墾無人區並將其變成適宜人類居住的地方,那還叫什麼蠻族。

既然叫做蠻族,那一定是為達目的不擇手段,而且還會選擇最簡單直接的方法。所以蠻族的擴張方式無非就是將原先居住在這片土地之上的人打敗,或者將其作為奴隸,或者使其臣服於自己。而從2世紀後半期開始,羅馬帝國的防線之外就逐漸地發生著這種變化。馬可·奧勒留統治時期之所以一直因為北方蠻族的問題而疲於奔命,正是因為這個問題剛好在那個時期顯現出來。被“遠蠻族”打敗吞並的“近蠻族”不斷地入侵羅馬領地,其中比較弱小的部族甚至向羅馬帝國提出移居的請求。雖然羅馬的曆史就是不斷抗擊蠻族入侵的曆史,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其表現形式也在不斷地發生著變化。

因為皇帝卡拉卡拉采取的積極攻勢,羅馬帝國北部的萊茵河防線與多瑙河防線才得以維持了15年的和平與穩定。但是這並非唯一的原因,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在這段時間中,防線之外的“近蠻族”正遭到“遠蠻族”的不斷進攻。蠻族的入侵之所以在15年後才卷土重來,也是因為這時候“遠蠻族”已經將“近蠻族”吞並,開始覬覦起羅馬帝國的領地來。想要一夜致富的最好辦法莫過於發動侵略戰爭,而對蠻族來說,羅馬帝國無疑是最值得侵略的地方。

基於上述原因,羅馬帝國到了公元3世紀同樣要為入侵的蠻族傷腦筋。而有趣的是,3世紀的羅馬人已經不再稱呼“近蠻族”和“遠蠻族”,重新被統一為馬可·奧勒留時代前的“蠻族”這個稱呼。可是其中所代表的意義已經不是馬可·奧勒留時代前在某些方麵羅馬化、與羅馬人共存的“蠻族”。“近蠻族”已經完全被與羅馬從未接觸因此沒有羅馬化的“遠蠻族”所取代,萊茵河與多瑙河防線北部地區也都成為了這些人的地盤。由此可見,導致羅馬在這一時期急速衰落的,並非羅馬化的蠻族,而恰恰是這些沒有被羅馬化的蠻族。25歲的皇帝亞曆山大所不得不麵對的,也是這些更加凶狠殘暴的蠻族中的蠻族。

當皇帝出征的時候,元老院議員和公民代表們從首都羅馬送行了長達100羅馬裏,折合成現代的公裏,相當於150多公裏。由此可見,舉國上下都對皇帝亞曆山大抱有極高的期望,這位年輕的皇帝必須取得輝煌的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