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0章 公元218—235年(13)(1 / 2)

集結在美因茨前線基地的羅馬軍隊,在公元234年冬天之前就已經完成了所有的戰鬥準備。剩下的隻需在羅馬境內等待北歐嚴寒的冬天過去,來年春天便越過萊茵河向日耳曼發動總攻。但是,皇帝亞曆山大在這個冬天和日耳曼人開始了交涉。目的當然是使日耳曼各部族停止對羅馬帝國境內的入侵。也許皇帝認為通過經濟手段解決問題比動用武力更加穩妥,於是他提出向日耳曼人提供經濟援助,希望能夠以此來解決日耳曼問題。

這個方法對於羅馬的皇帝們來說並不算什麼新手段。從五賢帝時代開始,這就是羅馬帝國的慣用伎倆。但是,在那個時代羅馬人所麵對的是能夠理解羅馬化優點的“近蠻族”。

羅馬方麵的經濟援助分為現金援助、技術援助以及市場開放三種。但是羅馬的這種政策實際上是為了將“近蠻族”的生活基礎從狩獵轉變為農耕。一旦社會進入農耕階段,就需要長期固定在一個地區不再遷徙。與不斷移動的敵人相比,固定的敵人更容易應對。另外,當生活水平提高之後,人類也會趨向於更加保守。當愷撒征服高盧之後,將當地的居民從狩獵民族轉變為農耕民族,被固定在土地上並且物質生活不斷富裕起來的高盧人,逐漸失去了進攻意大利的熱情和理由,所以說高盧是羅馬化的典型代表就是這個原因。與狩獵相比,農耕更能夠穩定而持續地提高生活水平,這個道理即便在古代也是一樣。

與愷撒時代的高速成長不同,羅馬帝國在五賢帝的統治下迎來了鼎盛時期,而處於鼎盛時期的帝國已經不再將擴張領土作為其基本政略。除了圖拉真征服達契亞人(現在的羅馬尼亞)之外,帝國一直處於穩定的發展之中。但是對於羅馬帝國來說,居住在防線以北的蠻族一直是他們的心頭大患。於是羅馬的皇帝們決定對蠻族實施“經濟援助”,真正的目的卻是希望讓這些敵人也過上和平穩定的生活,以此鞏固羅馬帝國的防線。事實證明這一舉措非常成功,“近蠻族”的羅馬化成為羅馬帝國安全保障的重要一環。但同時我們也不能忘記,這一舉措成功的原因,首先是建立在羅馬帝國壓倒性的軍事實力基礎之上的,在這種條件下采取的和平政策必然會被對方所接受。同樣對於接受羅馬帝國“經濟援助”的蠻族們來說,也深知這絕對不是羅馬帝國示弱的表現。

亞曆山大·塞維魯在時隔一個世紀之後,再次采取了同樣的舉措。大概一向喜好讀書的他是在從前的文書記錄中看到了這些記載,於是也想效仿吧。但是他沒有意識到與100年前那個深刻認識到羅馬帝國的防線如銅牆鐵壁般不可侵犯的蠻族相比,現在的蠻族已經完全不同。公元3世紀的蠻族沒有多少與羅馬帝國接觸的經驗,也對成為農耕民族沒有多大的熱情,是一群隻想著掠奪的日耳曼人。所以他們認為羅馬方麵提出的經濟援助,隻不過是為了阻止日耳曼民族入侵羅馬境內而作出的讓步。與隻懂得參考文書記錄的亞曆山大不同,駐紮在萊茵河防線的士兵們擁有豐富的對敵經驗,他們立刻意識到現在的蠻族已經和從前不同。向他們提供援助,無異於幫助其加快吞並其他弱小部族的腳步。就在亞曆山大與日耳曼人進行交涉的時候,集結在美因茨一帶的軍團兵開始對一心隻想媾和的皇帝產生不信任感。並非有人煽動這種情緒,每個人都自然而然地開始看不起皇帝的所作所為,這種不滿的情緒與日俱增。最終,駐守在萊茵河防線的羅馬士兵發生了暴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