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公元244年時,波斯方麵明顯處於劣勢。甚至毫不客氣地說,沙普爾的命運就好像處於強風之中的蠟燭一樣岌岌可危。雖然他在打敗兄長繼承皇位的第三年就成功掠奪了安條克,但是隨後便不得不麵對羅馬帝國的大軍壓境。波斯宮廷內的反對派趁機活躍起來,說不定在被羅馬軍隊攻入首都把他趕出東方之前,沙普爾有可能被宮廷內的反對派所殺。而向沙普爾伸出援手的人,正是阿拉伯人菲利普。而且自認為擁有東方民族之中最高文明的波斯人,對於在這種情況下阿拉伯人所可能采取的做法可謂是心知肚明。
沙普爾接受了皇帝菲利普的媾和提議。但是作為媾和的條件,羅馬人必須完全放棄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的控製權。不僅如此,沙普爾還要求羅馬皇帝默許亞美尼亞王國成為波斯的附屬。
雖然這個要求對於羅馬帝國來說會留下諸多後患,但是渴望盡快以皇帝的身份回到首都羅馬的菲利普,毫不猶豫地接受了沙普爾提出的所有條件。羅馬與波斯之間最終達成了媾和協議。
3世紀的羅馬帝國有一個最大的特點就是失去了其在政略層麵上的連續性。這一點與皇帝統治的時間長短無關。從前的羅馬帝國,即便是被後世稱為暴君的皇帝,如果他的繼任者認為他的政策是良策的話,不但會徹底地繼承下來,甚至還會毫不猶豫地將其發揚光大。因此羅馬帝國的基本政策才會得以延續。羅馬的皇帝們深知,繼承和發揚前人留傳下來的政策才是防止資源浪費的最好方法。而3世紀的羅馬帝國,卻不斷地消耗著自己的資源。這也是羅馬人逐漸失去羅馬人特點的征兆。
拉丁民族在哲學和藝術方麵不如希臘人,在體力上不如高盧人和日耳曼人,在經濟能力上不如迦太基人和猶太人,就連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都是依靠從伊特魯裏亞人那裏學來的技術完成的。但就是這樣一個沒有什麼長處的民族,卻將其他所有民族都收歸於自己的統治之下,建立起龐大的羅馬帝國,並且將其維持了數百年的時間。究其原因,完全是因為羅馬人執著於徹底且合理地活用自己所擁有的力量。
在3世紀的羅馬帝國中,幾十位皇帝相繼登場又逐一退場,甚至多到要列表才能搞清楚的程度。伴隨著皇帝的不斷改變,羅馬帝國的政策也隨之被打斷。在活用力量這點來說,“持續即力量”的確是真理。
而對這種浪費力量的情況最為敏感的莫過於發揮這些力量的當事人——戰鬥在羅馬帝國最前線的軍團兵。由於同波斯的媾和而返回多瑙河基地的士兵們心中難免會有不滿的情緒,而從海路匆忙趕回羅馬的新皇帝菲利普卻絲毫沒有察覺到這一點。
當皇帝菲利普回到首都羅馬時,發現大家對他的評價並沒有他擔心的那麼糟糕。這和他對元老院畢恭畢敬的態度不無關係。在元老院議員們的心中,一直因為這位新皇帝的貝都因人出身而對其持輕蔑的態度。在過去,位於地中海與幼發拉底河之間廣闊的沙漠地帶,一直是騎著阿拉伯馬襲擊沙漠商隊的貝都因盜賊的天下。後來執著於在境內確立“羅馬統治下的和平”的羅馬帝國,將這些沙漠之中的盜賊團夥收編為輔助部隊。位於敘利亞沙漠中心的帕爾米拉之所以在羅馬時期達到繁榮的頂峰,就是因為在沙漠地區也實現了“羅馬統治下的和平”。被吸收進羅馬軍隊的貝都因人,在這200年來從遊牧民族逐漸轉變為定居民族。因此,他們認為皇帝菲利普出身於貝都因人的傳言,也並非空穴來風。
不管怎樣,皇帝菲利普在首都羅馬的這兩年間,並沒有遭到元老院的彈劾,普通市民也沒有對其表現出任何的不滿。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平穩的局麵,一是因為東方的波斯王國沒有采取任何的行動,北方的日耳曼人也一直老老實實,二是因為這位阿拉伯人對元老院從始至終都表現出非常謙虛謹慎的態度,三是因為菲利普在政策層麵沒有采取任何實質性的行動。
皇帝菲利普提案征求元老院通過實現法製化的政策,基本上都是根據元老院的意見提出的。阿拉伯人菲利普在位期間共通過了以下幾項法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