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出身於阿拉伯的羅馬皇帝,對首都羅馬的讚歎是發自真心的。當他來到這個被稱為“世界之都”的大都市之後,曾經許多次在城裏遊覽駐足,仍然百看不厭。而且每次他遊覽的時候,都會忍不住自言自語,無法相信自己竟然就是擁有如此宏偉首都的國家的皇帝。
在敘利亞也遺留有數量眾多的羅馬時代的遺跡,可見羅馬時期的建築物數量極其龐大。僅僅一個行省的城市都有如此規模,那麼位於意大利本土的首都羅馬,必然在規模和壯麗程度上都要更上一層樓。公元1世紀時建造的公共建築即便進入4世紀之後仍然保存完好而且一樣能夠正常使用,除了鬼斧神工的建造工藝之外,曆代皇帝堅持不懈的改造和修複工作也不容忽視。
所以在公元3世紀舉辦建國1000周年慶祝活動時的首都羅馬,如果算上公元前的共和國時期的話,實際上是曆經400餘年不斷建設而成的結果。羅馬與其他地方的區別,不僅僅限於敘利亞,位於帝國西方的倫敦、裏昂、科隆、維也納以及布達佩斯等,在城市的規模和壯觀程度上都完全無法與羅馬相提並論。大英博物館收藏的古羅馬文物,不管從品質上還是數量上都和現在羅馬任意一個美術館之中展示的古羅馬文物相差甚遠,這是因為大英博物館的藏品大多是在不列顛本土發掘出來的,而在古羅馬時期不列顛隻不過是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罷了。由此可見,在古羅馬時期,地方行省與首都羅馬之間可謂有天壤之別。因為皇帝菲利普在就任皇帝之前從來沒有到訪過首都,所以當他親眼見到“世界之都”的時候,才會被其壯觀的景象所震撼。
但是,就在羅馬人慶祝建國1000周年的同時,北方的日耳曼人也如潮水般南下湧入,從此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大舉入侵。這大概是曆史對羅馬人開的一個惡意的玩笑吧。
很多研究者習慣將蠻族的大舉入侵稱做是民族的大遷徙。但從我個人的觀點來看,公元5世紀羅馬帝國崩潰之時的蠻族入侵,才稱得上是民族的大遷徙。因為5世紀時入侵的蠻族,直接在侵入地居住下來。而公元3世紀時的蠻族入侵沒有這種情況出現。當時入侵的日耳曼人,在突破了羅馬帝國的防線之後隻是進行了大肆的掠奪,緊接著便返回他們位於防線之外的領地。換句話來說,完全是大規模的強盜行為。
但是,為什麼羅馬帝國,特別是3世紀的羅馬帝國,對於這些蠻族的劫掠行徑束手無策呢?
啟蒙主義學說將其原因歸結為羅馬人喜歡在城市中安逸地生活,而不願駐留在前線基地,長久以來這一觀點也被絕大多數人所接受。但是如果這個說法成立的話,那麼羅馬帝國早在3世紀就應該已經崩潰了。可實際上羅馬帝國卻在隨後的200年間一直在北方蠻族的騷擾中存續了下來。由此可見,羅馬人完全能夠忍受在前線的危險生活。
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日耳曼民族的人口不斷增加,居住地的耕地麵積無法滿足他們的糧食需求,所以隻能向羅馬帝國境內入侵。但是這種說法實際上並沒有多少說服力。日耳曼民族所在的地區,相當於現在的德國、波蘭、烏克蘭等地,當時不管在地勢上還是在氣候上,都是並不適宜人類居住的地區。就連現在歐洲的主要糧食產區法國,在愷撒統治時期也是一片森林和沼澤。羅馬帝國在征服了高盧之後,為了保證當地的和平與穩定,讓居民能夠定居在那裏,才進行了開墾荒地的作業,使曾經的狩獵民族轉變為農耕民族。
但是日耳曼人與高盧人不同,直到3世紀他們仍然不知道應該如何靈活地利用土地進行耕種。因此他們在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和俄羅斯地區的生活可以說是饑寒交迫,一直無法擺脫貧窮與饑餓的狀態。但是在這種生活條件下,他們的體格變得更為強健,遠超當時的羅馬人。而且有一句老話叫做光腳的不怕穿鞋的,這些“光腳的”日耳曼人在作戰時也表現得異常勇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