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如此,北方蠻族的主要戰鬥力量由騎兵組成。相對的,羅馬軍隊的主要戰鬥力量則由傳統的步兵組成。像希臘和羅馬這樣的城邦國家,其城邦的公民,同時也是軍隊的主要組成部分,從社會構成上來看,這也是理所當然的。而日耳曼人則沒有“公民”這個概念,他們的軍隊是由各部族中最強壯的男人組成的戰鬥集團。這些戰士與戰馬組合在一起,突擊力更提升了一個檔次。而且他們身為狩獵民族,沒有固定的居住地,戰馬在他們平時的生活中也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是他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他們對於馬匹的飼養也頗有心得。
與一天隻能行軍25—30公裏的步兵相比,騎兵一天可以行軍75公裏。同時,3世紀的蠻族與2世紀後期的蠻族相比,在規模上也要龐大許多。
雖然經過了如此漫長的歲月,但蠻族仍然沒有轉變為文明人,所以自然也沒有兵站的概念。如果他們有這種邏輯上的概念,那麼至少可以根據他們的補給點來判斷他們的行動。但實際上這些蠻族是走到哪裏搶到哪裏,根本沒有任何戰略可言。麵對這樣一群不按常理出牌的敵人,羅馬軍隊的士兵們沒有一點辦法。
哥特人
公元250年的夏天,日耳曼人中的哥特人與汪達爾人趁著多瑙河下遊水量減少的機會,大舉入侵羅馬帝國境內。雖然哥特人的國王尼瓦名義上是這次侵略行動的總指揮,但哥特人與汪達爾人依然以部族為單位各自單獨行動。
蠻族的渡河地點選擇在第一意大利卡軍團基地的原所在地諾瓦埃(現在保加利亞的斯維什托夫)附近,但是在公元2世紀末期,羅馬帝國為了保證達契亞行省的安全,而將這個軍團遷移到了上遊60公裏處的奧埃斯庫斯。雖然在下遊遠米西亞行省的特洛斯特姆(現在保加利亞的錫利斯特拉)之中還有第十一克勞狄軍團的軍團基地,但是蠻族選擇的登陸地點是在這兩個軍團基地的中間地帶。
時任遠米西亞行省總督的特雷波尼安努斯·加盧斯在奧埃斯庫斯得到這個消息之後,立刻率軍向蠻族的渡河地點進發。但是等他趕到的時候,絲毫不見大舉入侵的蠻族蹤影。因為這時候的蠻族主力部隊早已經沿著四通八達的羅馬大道一路南下揚長而去了。
蠻族南下的路上,有對羅馬軍隊來說至關重要的補給基地尼可波爾。如果這個補給基地遭到蠻族的劫掠,那麼負責遠米西亞行省防衛任務的兩個軍團將陷入徹底的癱瘓。但是,當年的蠻族並沒有向尼可波爾發動攻擊,而是一路南下徑直朝著巴爾幹地區的腹地——色雷斯行省進發。
雖然色雷斯行省並不是羅馬帝國的邊境地區,但是距離多瑙河前線也並沒有多遠的距離。從西北到東南分別有納蘇斯、塞爾迪卡(現在保加利亞的首都索非亞)、亞曆山大大帝的父親建設的菲利普波利斯、圖拉真建設的貝羅埃以及哈德良建設的哈德良波利斯等羅馬時代非常重要的城市。也就是說,這個色雷斯地區是聯結羅馬帝國東方與西方的交通要衝。日耳曼人進攻的目標正是這裏。雖然蠻族在馬可·奧勒留統治時期就曾經攻打到了西班牙以及意大利北部地區,但是那時候的蠻族入侵規模很小,所以很快就被擊敗了,而這次卻比以往的規模都要大很多。身在首都羅馬的皇帝德基烏斯,因為曾經擔任過米西亞行省的總督,所以對這一事態的重要性有著非常深刻的認識。於是他決定禦駕親征,同時還帶上了與自己共同治理國家的長子赫倫尼烏斯。小兒子奧斯特良因為身體不佳留在首都負責內政。對羅馬帝國來說,還是頭一次出現蠻族如此深入境內的情況。
名將之所以被稱為名將,是因為他們能夠指揮自己的士兵用他們最擅長的方法來進行戰鬥。而對於羅馬軍隊來說,在平原上布陣進行會戰就是他們的絕對強項。因為軍紀嚴明、訓練有素,在平原作戰的羅馬軍隊能夠通過最小限度的犧牲取得勝利,可謂是名副其實的“戰爭機器”。但是要想將這一戰略應用在巴爾幹地區,就必須將分散於各處忙於掠奪的蠻族引誘到一起,然後一網打盡。皇帝德基烏斯大概就是想要采取這種戰術,於是他和自己的兒子分別率領第一和第二部隊從西方進軍,同時命令色雷斯行省的總督普利斯庫斯率領第三部隊從南方進軍,米西亞行省的總督加盧斯則率領第四部隊從北方進軍,意圖將敵人趕到色雷斯的平原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