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具石棺正麵雕刻有長將近3米、寬1.5米的戰鬥場麵。從雙方武裝可以立即判別,這是羅馬軍隊與蠻族作戰的場景。而這幅傑作的主角,正是公元251年與哥特人的戰爭中犧牲的皇帝德基烏斯的兒子赫倫尼烏斯。如果僅僅欣賞這幅雕刻作品,會使人感覺羅馬是獲勝的一方。因為在雕刻中央騎在馬上的赫倫尼烏斯,怎麼看都像是一副勝利者的模樣。但實際上,在這場戰鬥中,羅馬軍隊全軍覆沒,年輕的皇帝赫倫尼烏斯也戰敗身亡。
據說這具巨大的大理石石棺,是失去了兒子的母親下令製作的。但是,因為沒有找到死者的遺體,所以在這座石棺之中並沒有遺體。而且在基督教統治羅馬之前,羅馬人一般都采用火葬的方式,大型的石棺更像是一種用來悼念死者的紀念碑,隻能供活著的人寄托哀思罷了。如此巨大而精美的石棺,想必不管是材料費還是雕刻費都相當驚人,雖然赫倫尼烏斯的母親出身於伊特魯裏亞路德維希巨石的名門,但是肯不惜重金建造這樣的石棺,足以證明這位母親對自己英年早逝的兒子懷有怎樣的悲痛之情。
據說這具石棺最早在17世紀於羅馬與蒂沃利之間的提布爾提那大道旁挖掘得來的。一般來說,城市周圍、大道附近都是有錢人的住宅區,羅馬時期的首都郊外則分布著大量上層階級的別墅。或許皇帝德基烏斯的妻子,赫倫尼烏斯的母親就居住在這一帶吧。要安置如此巨大的石棺,必須有與之相應的別墅,或許在圓柱環繞的回廊一角,這座石棺一麵貼著牆壁,另一麵正對著種滿了鮮花、裝飾有噴泉的美麗庭院,因為在這座石棺的正麵和兩旁都刻有精美的浮雕,隻有背麵是空白的。
皇帝德基烏斯是羅馬帝國第一位在與蠻族的戰爭中陣亡的皇帝。但是,羅馬帝國即便付出了如此巨大的代價,仍然沒能將哥特人和汪達爾人從巴爾幹地區驅逐出去。也就是說,羅馬帝國與蠻族之間的戰爭還在進行當中。而且,不僅皇帝德基烏斯,與他共治的兒子赫倫尼烏斯也一同陣亡。雖然在首都還有與德基烏斯共治的另一位兒子,但是正在作戰的前線一刻也不能沒有最高司令官。
於是以遠米西亞行省總督的身份參加對蠻族作戰的加盧斯被士兵們一致推舉為皇帝。雖然大家希望他能夠繼續作戰,將蠻族徹底趕出羅馬帝國,但是這位出身於意大利本土並且屬於元老院階級的新皇帝,卻選擇了與蠻族媾和。
與蠻族的媾和
羅馬帝國所選擇的媾和對象,是在蠻族之中實力最強的哥特人。羅馬方麵的要求隻有一個,那就是蠻族撤出羅馬境內,返回多瑙河對麵他們自己的領地。代價則是接受哥特人的全部要求。哥特人不僅可以得到掠奪來的全部物品,甚至還可以將俘虜帶回他們的領地。而且從今往後每年羅馬還會向哥特人繳納貢金。
在這樣的條件下,哥特人自然非常痛快地簽訂了和約。順利實現媾和之後,加盧斯將埃米利安努斯任命為遠米西亞行省的總督,自己則立即返回了首都羅馬。
但是,這個時期襲擊羅馬帝國的並非隻有北方的蠻族。一場非常嚴重的疫病也同時籠罩在羅馬帝國的天空,就連首都羅馬也難逃疫病的侵襲。德基烏斯的兒子霍斯蒂利安在這場疫病中不幸身亡,加盧斯也因此而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羅馬帝國唯一的皇帝,不過他的統治並沒有持續多久。
在多瑙河附近的遠米西亞行省(現在的保加利亞)擔任總督的埃米利安努斯,出身於北非的毛裏塔尼亞行省(現在的摩洛哥)。他對於皇帝加盧斯在麵對蠻族之時的懦弱表現感到難以抑製的憤慨。當對皇帝的媾和做法十分不滿的士兵們發現自己的司令官也懷有同樣的心情時,這種積壓已久的情緒終於爆發出來。
加盧斯
總督埃米利安努斯不承認皇帝加盧斯與哥特人之間的媾和條款。那些被蠻族掠奪了財產並俘虜了家人的羅馬士兵,在得知這一情況之後,再次看到了複仇的希望。憤怒的羅馬軍隊越過多瑙河突襲了哥特人的居住地。雖然這並不是一次有準備的攻擊,而且羅馬方麵僅僅出動了1萬人左右的兵力,但是即便如此,仍然達到了他們複仇的目的。他們成功地將被哥特人俘虜的親人重新搶了回來。終於發泄了心中的怨憤而心情大好的士兵們在返回基地之後立刻擁立他們的司令官埃米利安努斯為皇帝。不過埃米利安努斯在當時並沒有立刻答應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