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9章 公元260—270年(1)(1 / 2)

波斯國王沙普爾

因為羅馬帝國的皇帝、外號為“阿拉伯努斯”(阿拉伯人)的菲利普與波斯國王沙普爾一世簽訂的和約,羅馬帝國失去了美索不達米亞行省。而且羅馬軍隊從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撤軍,導致波斯勢力得以滲透進入亞美尼亞王國。在隨後的15年間,羅馬帝國因為北方蠻族的不斷入侵而一直疲於應對,波斯國王則趁此機會為向西方的進軍作好了充足的準備。

從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撤軍之後,曾經是羅馬與帕提亞之間的國界線——幼發拉底河——又再次成為了羅馬與波斯之間的國界線。以幼發拉底河為界與帕提亞王國相安無事,現在的對手卻換成了一心想要重振波斯雄風的薩珊王朝。因此波斯國王越過幼發拉底河進攻敘利亞,也可以說是意料之中的情況。畢竟距離上次大戰已經過去了15年,曾經被皇帝戈爾迪安三世的近衛軍團長官提梅吉提烏斯重創的波斯軍隊主要戰鬥力重裝騎兵得到了充分的重整和再建,同時,在波斯人看來如果再不向西方發動攻擊,恐怕複興波斯帝國的理想就將失去號召力。

波斯國王沙普爾在首都泰西封整編大軍的情報,通過敘利亞行省總督傳到首都羅馬皇帝耳中。

皇帝瓦勒良在繼位當初便將兒子加裏恩努斯設為自己的共治皇帝。在這6年間,瓦勒良一直在首都統治帝國全域,加裏恩努斯則在萊茵河、多瑙河以及日耳曼長城負責北方最前線的防衛任務。也就是說,兩位皇帝分別在首都和前線兩地維持著帝國西方的和平。但是,當波斯軍隊大舉入侵帝國東方之時,兩人之中必須有一個人前往東方進行抵抗。當時的瓦勒良已經70歲高齡,但是不知為何,他仍然執意親自前往遙遠的東方。或許在瓦勒良看來,相對於無法預知侵略規模與時間的北方蠻族,波斯國王率領的大軍更加容易對付一些。於是他將帝國的西方交給兒子,而自己則親自踏上了東征的道路。這樣做元老院也同意。

雖然已經上了年紀,但是瓦勒良在與波斯的戰爭中依然一上來就占據著主動。這是因為他來到敘利亞之後,在當地又選拔了許多年輕有為的將官。之所以在當地選用人才,為的是更好地調動起當地士兵的鬥誌。在這些被瓦勒良選中的將官中,就有後來成立了帕爾米拉獨立王國的奧迪納圖斯。

雖然皇帝瓦勒良號稱統領7萬大軍,但實際上遠遠沒有達到這個數量。當時因為羅馬境內疫病流行,很多士兵都被從軍團基地派遣出去幫助穩定疫情。但即便如此,在雙方的交手中羅馬軍隊仍然始終占據著主動,瓦勒良不僅將占領安條克的波斯軍隊趕了出去,隨後還率軍越過幼發拉底河,就連收複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也是指日可待。

波斯軍隊之所以如此不堪一擊,並不是因為波斯士兵的戰鬥力有多低下,而是因為他們的總司令沙普爾是一個非常不善於帶兵打仗的人。

在波斯薩珊王朝的曆史中,沙普爾一世堪稱最為著名的君主,同時他也是第一位給東方帶來啟蒙的君主。他不僅在文學和藝術領域擁有非凡的造詣,同時還深知科學技術的重要性。他將希臘與東方的學者都召集到一起,建立了一座科學與醫學的研究中心,這就是在後世非常著名的“貢德沙普爾”

(Gundeshapur)。不過他雖然是一位非常優秀的政治家,在戰場上的表現卻隻能用“無能”兩個字來形容。這個人擔任總指揮的戰鬥,基本上都打了敗仗。當然羅馬方麵也有不擅長戰鬥的優秀皇帝,比如奧古斯都和哲學家皇帝馬可·奧勒留都屬於此類。毫無疑問,沙普爾一世也是這種類型。

但問題在於沙普爾是東方的君主,他的臣民們認為自己的統治者必須在政治和軍事上都擁有首屈一指的能力。不管采用什麼樣的手段,隻有勝利才能夠使他的臣民們得到滿足。即便奧古斯都和馬可·奧勒留因為手段過於卑劣並且效果不甚明顯而放棄的方法,沙普爾卻不得不去嚐試。

皇帝被俘

公元260年年初,一個爆炸性的消息迅速地傳遍了整個歐洲世界。羅馬帝國上下盡皆駭然,就連居住在羅馬帝國周邊的人都因為這個消息而感到極度的震驚——羅馬皇帝瓦勒良被波斯國王沙普爾俘虜。關於這個消息,波斯方麵的記錄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