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0章 公元260—270年(2)(1 / 2)

因為這一消息而感到高興的,隻有居住在羅馬帝國境內的基督教徒。當時年僅10歲、後來成為基督教史學家的拉克唐提烏斯在其著作《論迫害者之死》

中這樣寫道:

瓦勒良的統治時間雖然不長,卻是一位對上帝大不敬的皇帝。因為他的鎮壓政策,造成許多善良的人無辜身亡。但是上帝用一種前所未有的方法,給予這個迫害者以最為嚴厲的懲罰。這個令人欣喜的事例表明,上帝必將對基督教的敵人施以相應懲罰的佐證之一。

被波斯人俘虜的瓦勒良,不僅失去了皇帝的權力,同時也失去了他從我們手中奪取的自由。曾經的羅馬皇帝現在過著奴隸一般的生活,據說每當沙普爾要騎馬的時候,都會命令羅馬皇帝跪在他的麵前,將他作為自己上馬的墊腳石。瓦勒良的名字既是羅馬帝國的恥辱,也是波斯人嘲笑和愚弄的對象。囚犯的身份使他生不如死。

這篇文章,是在承認基督教合法地位的君士坦丁大帝時期寫成的,屬於基督教的官方記錄。但是後世的研究者們認為,這篇文章所描述的內容並不都是事實。尤其是關於沙普爾侮辱瓦勒良的這段描述,多半是因為公元3世紀基督教徒出於對瓦勒良的憎恨,因此希望這個基督之敵落個悲慘下場,而到最後轉化成文字敘述。

實際上瓦勒良在被捕後不到一年便因病去世了。畢竟他當時已經70歲高齡,而且作為共和國時期的名門之後,在元老院中也占有一席之位的上層階級,僅僅成為敵人階下囚的這件事就足以使他的心髒停止跳動了吧。而且波斯國王沙普爾一世被人稱為東方第一位啟蒙君主,可見也不是會做出那種野蠻行徑的人。甚至那些與皇帝一並被俘的羅馬官兵,都沒有被他單純地貶為奴隸。

波斯的基礎設施建設

當時遭俘虜的官兵,讓波斯人押解到首都泰西封,又往東渡過底格裏斯河,最後到了現代的伊朗西南部一帶。被波斯俘虜的羅馬官兵實際數量已經無從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並沒有7萬那麼多。後世的研究者認為,既然是因為沙普爾的計謀而被一網打盡,那麼這個數字大概在1萬上下。沙普爾命令他們在波斯民族自古以來的發源地進行基礎設施的建設。

沙普爾深知羅馬軍團是號稱“用丁字鎬獲取勝利”的戰鬥兵團,自古以來就以善於建造工事著稱。而且波斯人在入侵敘利亞之時,也親身體驗到了羅馬軍團兵們所鋪設的道路交通網絡。所以波斯國王沙普爾決定利用一下這些羅馬士兵的能力。

在得知竟然要為俘虜自己的敵國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時,這些羅馬士兵心中究竟會是怎樣的滋味呢?但是不管建造什麼樣的工程,對於這些羅馬士兵來說都是迫於無奈的選擇。他們身為俘虜,如果不聽從波斯人的命令,等待他們的隻有死路一條,要不然就是被送到環境更加惡劣的礦山勞作,或者被送到奴隸市場變賣為奴。雖然他們建造的設施都將為敵國提供更為便利的條件,但是既然沒有別的選擇,他們還是決定認認真真地建好每一座建築,不負羅馬人能工巧匠的稱號。當時的那些羅馬士兵,想必都是在這樣的信心支撐下,才能夠在波斯國內建造那麼多的基礎設施吧。

即便敵人能夠奪走他們肉體的自由,但是精神上的自由是任何人都無法限製的。而精神上的自由之所以不受任何人的限製,是因為有自尊心的支撐。那些被波斯國王俘虜的羅馬士兵,就是在自尊心的支撐下,建造了一座又一座建築。

讓我們來看一看他們在波斯都建造了哪些建築吧。首先,他們建造了一座城市,這座城市被沙普爾命名為“貢德沙普爾”,在波斯語中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沙普爾的武器”。這座城市與羅馬帝國內的城市一樣,都是模仿軍團基地的正方形模樣建造而成的。

在建成了這座城市之後,沙普爾將每一位羅馬軍團兵都單獨作為技術指導,又給他們安排了很多工作。有人負責道路,有人負責橋梁,但所有這些都是公共設施。其中有三座兼具大壩功能的橋梁,曆經1700餘年的曆史仍然保留了下來。這三座橋梁全都位於舒什塔爾(Shushtar)近郊,除了作為橋梁之外,還具有蓄水以及向周圍耕地供水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