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1章 公元260—270年(3)(1 / 2)

首先,這件事對羅馬帝國皇帝的權威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響。對這一變化感受最深的,莫過於那些在前線帶領士兵守衛帝國的總督和軍團長們。雖然這些人在剛剛得知皇帝被俘的消息時感到有些茫然失措,但是在帝國麵臨生死存亡的危機之時,他們非但沒有團結一致,反而變得四分五裂。人類社會每當權威掃地,不知為何,剩下的人四分五裂的概率總是要比團結一致大得多。也許是因為將所有人團結在一起的力量消失了,結果一直以來被這股力量約束在一起的人就自然而然地散亂了吧。總之,從此以後,羅馬帝國進入了被後世稱為“30位皇帝”的時代。

在北方的蠻族看來,羅馬皇帝成為敵方的俘虜這件事,意味著羅馬帝國的衰退。原本由於加裏恩努斯在北方前線的英勇表現,蠻族在這7年中一直無法逾越防線半步。但是東方發生的變革,卻給這些蠻族帶來了繼續入侵羅馬帝國的勇氣。

首先是法蘭克人越過萊茵河湧入高盧地區,然後是阿拉曼人突破對羅馬帝國來說相當於“要害”的位於萊茵河與多瑙河上遊交彙處的日耳曼長城,翻過阿爾卑斯山直逼意大利北部。緊接著,哥特人也順著多瑙河湧入羅馬帝國境內。哥特人在不久前曾經穿過黑海進入小亞細亞西部與希臘進行掠奪。即便這次他們故技重施,羅馬方麵也束手無策。300年來守護帝國西方的“防線”,現在幾乎處於全線崩潰的狀態。

相比之下帝國東方的狀況更加令人感到絕望,就連幼發拉底河防線甚至都已經不複存在。

波斯軍隊雖然不善於會戰,但是在入侵掠奪方麵卻能夠發揮出非常強大的威力。這是因為波斯軍隊的主要戰鬥力量是重裝騎兵。重裝騎兵直到中世紀還是軍隊的主力,到了近代又拿起了火槍,轉型為龍騎兵(Dragoon)。龍騎兵到了現代就轉變成所謂的戰車了。不管是重裝騎兵還是戰車,都是依靠速度和突擊力取勝。也就是說,在公元260年的時候,羅馬帝國的東方遭到了波斯“戰車”的無情蹂躪。

對於當時的羅馬帝國來說,並不是沒有迎擊波斯軍隊的戰鬥力量,而是沒有將這些殘存的羅馬兵力集結在一起,團結一致抵禦外敵的領導者。不僅如此,分散在各地的軍團長還夢想著借此機會一戰成名從而登上皇帝的寶座。結果這種無政府的狀態,反倒被波斯軍隊所利用。在這個極其艱難的時期,唯一積極果斷、始終如一地與波斯軍隊抗衡的,隻有一直被羅馬人看做商人的帕爾米拉人以及他們的統治者奧迪納圖斯。

公元261年,羅馬帝國還遭到了疫病的襲擊。不知為何,疫病總是從東方傳到西方繼而擴散開來。這種被羅馬人稱為“黑死病”(鼠疫)的疫病,自古以來便一直存在,並不是在公元3世紀突然出現的。但是,因為這種疫病的流行而造成的危害,會因為國家陷入戰爭狀態而變得更大。這是因為戰爭時期糧食不足而導致人民體質普遍偏弱,同時衛生狀況也得不到保障。總之,這時候爆發的疫病比之前任何一次的情況都更加嚴重。

像這種持續性的災害,與地震造成的危害一樣。因為羅馬帝國的領土幅員遼闊,其中很多地區都處於火山地震帶上,因此自古以來羅馬帝國就建立了應對地震災害的國家政策。這項政策基本分為三個部分,在災害發生的同時,這三個部分同時發揮作用,將災害造成的損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一、皇帝從國庫中拿出援助金,作為向受災地區民眾發放的應急款項。二、從距離受災地區最近的軍團基地中派遣軍團兵,幫助受災地區恢複基礎設施建設。

三、從設置在元老院內的特別委員會中派遣調查團前往受災地區,根據實際情況,減免當地3—5年占收入一成的行省稅。

這個由羅馬的第二位皇帝提比略製定的政策,被後來曆代皇帝作為羅馬帝國的國策沿用,即便到了3世紀仍然存在。但是3世紀後期的現實,使得羅馬帝國的這個政策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一、為了迎擊不斷入侵的敵人,導致羅馬帝國的軍費激增,皇帝的國庫中沒有多餘的資金來賑濟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