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她認為羅馬皇帝就算擺脫了西方的困境,也無暇顧及東方的重建,甚至她根本就認為羅馬帝國已經無力改變現在的局麵。不過即便如此,芝諾比阿還是宣布埃及地區仍然會像從前那樣向羅馬出口小麥。但是對於已經習慣了將埃及作為自己糧倉300多年的羅馬人來說,這絕對不是一紙宣言所能夠解決的問題。因為芝諾比阿對埃及的占領,導致皇帝加裏恩努斯的地位進一步動搖。自從公元260年父皇瓦勒良被俘以後,他一直將保持現有狀況不會繼續惡化作為自己統治的基本方針,但是卡帕多西亞以及埃及全都落入芝諾比阿的手中,非常充分地證明了他並沒能夠阻止情況的惡化。
一條法令
在加裏恩努斯所製定的法令中,或者說由他構思並實施的政策中,遭到後世一致否定的,就是將“元老院”(senatus)與“軍隊”(exercitus)完全分離的法令。這條法令將元老院議員從羅馬軍隊的將官級別中徹底排除了出去。
加裏恩努斯的家族從共和時期便屬於元老院階級,他本人也可以說是元老院階級的寵兒,所以我們很難理解他為何會提出這項政策。有人說,他是因為元老院在他為了解決困境而苦苦奔走的時候沒有提供任何幫助,所以才惱羞成怒。還有人說,他認為蠻族的入侵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而隻會躲在安全的首都羅馬撰寫演講稿的元老院在戰場上起不到任何作用,他隻需要軍事專家來迎擊敵人。在我看來,恐怕這兩種說法都沒錯。畢竟這條法令並不是皇帝隻要經“內閣”同意就能頒發的臨時措施法,而是在皇帝提案後得到元老院多數讚成並最終得以法製化而能夠長期持續下去的法令。
元老院議員們對這項將他們從軍務之中解放出來的法令全都投了讚成票。雖然加裏恩努斯之後的羅馬帝國軍人出身的皇帝層出不窮,但擁立這些軍人皇帝的實際上並不是軍人,而恰恰是那些軍隊之外的文人。這就是3世紀的羅馬帝國越來越失去其自身特點的原因之一。同時,這也是一條對後來的羅馬帝國走向產生深遠影響的法令。
羅馬不管在共和時期還是帝國時期,元老院都是向國家源源不斷輸送高級人才的人才庫,而那些在元老院中擁有一席之地的人,都有進入軍團服役的責任和義務。
從17歲成年開始,每一個想要進入帝國統治階級的人都必須擁有至少10年以上的軍事經驗。即使中間允許有斷層期,也一直是領導者應該經曆的課程。即便進入帝國時期,因為“羅馬統治下的和平”的確立使得對軍事經驗的年限要求稍微有些放寬,但是觀念上依舊認為,對於在元老院中擁有議席的人來說,在軍團中服役仍然是非常重要的經驗。因為指揮一個軍團的軍團長必須擁有元老院議員的資格,所以那些出身低微但通過自身的努力終於在軍團內升任為軍團長的人,都會通過皇帝的推薦而直接獲得元老院的席位。羅馬帝國的統治階級中,幾乎沒有一個人曾經在希臘的雅典或者埃及的亞曆山大港接受過大學教育,就是因為這些人的青年時期基本都在軍團中積累實戰經驗,而沒有時間去學習那些理論知識。
一個率領士兵衝鋒陷陣的中隊隊長,即便完全不知政治為何物,也可以很好地完成他的戰鬥任務。但是一個完全沒有軍事經驗的人,卻絕對搞不好政治。在羅馬人看來,軍人可以不懂政治,但是政治家不能不懂軍事。羅馬人自古以來理解這個人性現實,所以不在軍務和政務之間設限,重視於兩者間自由往來所培育起的擁有廣闊視野的人才。
綜合由愛德華·吉本至現代的諸位羅馬史專家對加裏恩努斯法令的批評,結論是不再參與力量者終將失去統治力。以羅馬帝國而言,力量就是軍隊,因此這個批評相當正確。正如我之前所說的那樣,將軍務與政務完全分離對人才培養方麵造成的損失,也對今後的羅馬帝國造成了非常深遠的影響。加裏恩努斯之後出現的那些軍人皇帝,雖然在軍事才能上十分出眾,但沒有一位稱得上是政治家。而羅馬帝國從此以後再也沒有出現精通軍事的政治家以及深諳政治的軍人,就是對這一點最好的證明。羅馬從此變得越來越不像羅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