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5章 公元260—270年(7)(1 / 2)

“羅馬統治下的和平”被破壞的時代,帝國邊境的情況如圖(2)所示。圖(3)則是邊境局勢進一步惡化之時的狀態。各地的“防線”都被蠻族突破,而且這種情況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複一次。所有的都市和城鎮甚至鄉村都被高高的圍牆保護起來。就連軍團基地也在周圍修建了高聳的塔樓和堅固的城牆,更有甚者還在城牆外挖了深深的壕溝,時不時地引河水過來充當護城河。就連在當地居民移居平原之後由於交通不便而被當做羊圈的高地小屋,也因為蠻族的頻繁入侵而重新受到重視,人們又紛紛回到高地定居下來。

平原上的農業,不但在安全上缺乏保障,同時在經濟上也失去了有利條件。耕地荒廢的主要原因,不能單純歸結於耕地成為羅馬軍隊迎擊蠻族入侵的戰場,而是因為像街道和運河等用於灌溉的基礎設施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當時的羅馬帝國卻沒有能力及時地進行修複。基礎設施的修複工作,隻有在和平年代才能夠充分地進行。

軍隊組織的改革

皇帝加裏恩努斯深知,要想改變現狀,隻有恢複和平這唯一的辦法。於是他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將希望寄托在改變軍隊的組織結構上。他將羅馬傳統的以重裝步兵為主的軍團係統,改編為以輕騎兵為主的日耳曼式結構。實際上這一係統早在40多年前皇帝卡拉卡拉在位時期就已經提出“機動部隊”

(vexillationis),但是因為3世紀的羅馬帝國政策缺乏連續性,導致後來沒有被保留下來,加裏恩努斯隻是將曾經的“機動部隊”重新建立起來。唯一的區別在於,卡拉卡拉時期的機動部隊由步兵與騎兵共同組成,而加裏恩努斯組建的則是完全由騎兵組成的真正的“機動部隊”。

實際上,這也是羅馬變得越來越不像羅馬的一種表現。從曆史學的角度上來看,就是羅馬逐漸變得“中世紀化”。羅馬的軍隊體製反映的是羅馬的社會構成,同時軍隊體製的變化也會導致社會構成的改變。重裝步兵不再是羅馬軍團的主要戰鬥力量,意味著城邦時期以公民為主的公民兵退出主角地位,取而代之的則是在當時社會中仍然屬於少數派的騎兵。

騎兵軍團與以步兵為主力的軍團相比規模變得更小。動輒出動幾萬騎兵這樣的事情首先就是不可能的,在戰術上也起不到積極的效果,而且率領5000人和率領5萬人,對總司令的能力要求也是不一樣的。也就是說,素質參差不齊的大規模集團軍的領導者,必須是一個全才,而少數精銳部隊的領導者,隻要挑其中最優秀的專才即可勝任。

而且加裏恩努斯將元老院與軍隊完全分離的政策,也加速了這一變化的進程。羅馬元老院自古以來就以為國家培養全才為己任。即便是軍團出身的精英分子,也會在升遷途中給予其元老院的席位,逐漸將其培養成一個全才。結果這一過程卻由於加裏恩努斯的政策而徹底中斷。不僅如此,因為羅馬軍團的主要戰鬥力量從步兵轉變為騎兵,羅馬軍隊的主力指揮官也從軍團長變為騎兵隊長。在加裏恩努斯死後繼位的羅馬皇帝幾乎都是軍人,而且清一色都是騎兵隊長,充分地說明了在這一時期羅馬軍隊的實權已經發生了轉移。

通過軍隊組織上的改變,使羅馬帝國麵對蠻族入侵的時候,在速度上不再處於劣勢,這樣一來羅馬帝國就能夠成功擊退蠻族的入侵。但是蠻族在羅馬帝國境內肆意掠奪的情況,以及戰場完全位於羅馬帝國境內的狀態依然沒有得到改善。也就是說,現在的羅馬帝國“隻有招架之功,而無還手之力”。至於“以攻為守”的時代,早已經成為了過去。

滯脹

想必在各位讀者看到前麵那四幅圖的時候,一定會感覺到3世紀的羅馬帝國,在經濟方麵的生產力也十分低下。實際上,3世紀的羅馬帝國之所以在經濟方麵持續衰退,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國稅收入的不斷減少。而且在收入減少的同時,支出還在不斷增加,其中最主要的支出都在軍費方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