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純銀貨幣的時代,不僅印度,連遠方的中國都能找到羅馬貨幣的蹤跡。可悲的是,鍍銀硬幣也在曆史上留下了痕跡。我手中有一枚皇帝加裏恩努斯的銀幣,雖然在重量上與馬可·奧勒留、康茂德、塞普提米烏斯·塞維魯以及亞曆山大·塞維魯時期的銀幣相同,但是因為加裏恩努斯的銀幣比上述那些皇帝的銀幣都要大上一圈,所以厚度就相對薄一些。而且銀幣上麵的浮雕也沒有以前的那些銀幣凹凸有致,給人一種稍微用點力就能夠將這枚硬幣掰成兩半的感覺。另外加裏恩努斯銀幣之中的含銀量隻有5%,使人不免擔心如果將附著在表麵的那層鍍銀擦掉,是不是就會露出裏麵的銅芯。手中拿著這枚硬幣,能夠使人真正地感受到3世紀的羅馬帝國處於怎樣的經濟困境之中。因此很多研究者認為,3世紀羅馬帝國麵臨著非常嚴重的貨幣貶值問題。但是在我看來,給3世紀、特別是3世紀後半期的羅馬帝國帶來巨大衝擊的,是由於貨幣貶值引發的通貨膨脹,以及緊隨其後發生的通貨緊縮。但是這種通貨緊縮並不是因為市場商品極大豐富所引發的通貨緊縮,而是因為當時羅馬境內成為迎擊蠻族的戰場,因而耕地荒廢,生產力大幅下降,物產不可能充斥市場。
由於耕地變成了戰場,土地荒廢、農村人口流失,使投資者失去投資農業的意願,最終導致通貨緊縮的產生。
從3世紀後半期開始,羅馬帝國的存款利率就開始不斷下調。“羅馬統治下的和平”時期羅馬的存款利率為12%,但是到了3世紀後期,存款利率僅為4%。這正是投資者缺乏投資熱情的一種表現。
如果我的推斷沒有錯的話,那麼3世紀後期的羅馬帝國所麵臨的情況,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滯脹”(stag·ation)——經濟增長停滯與通貨膨脹同時存在。對於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古代社會來說,這無異於一種滿目瘡痍的國家狀態。
“藏在家裏的存款”
說起羅馬帝國的銀幣第納爾,正好借此機會和諸位讀者共同探討一個困擾了我多年的問題。
因為我渴望親手觸摸到羅馬的曆史,於是開始收集古羅馬時期的硬幣,這些用在封麵上的硬幣,都是在倫敦召開的古董硬幣拍賣會上買來的。也就是說,羅馬貨幣雖然是古董,但還是有市場的。在帝國初期1世紀以及鼎盛時期2世紀流通的純銀第納爾銀幣的拍賣價格並不高,就連我都買得起。也就是說,這些銀幣的數量很多。
拍賣會上拍賣的羅馬時期第納爾銀幣數量很多,如果是在羅馬時代的遺跡中零散發現的話,那麼絕對不可能在2000年後的古幣市場上出現這麼多。由此可見,這些銀幣肯定是裝在壇子裏或者其他的什麼容器之中,被一次性地大量挖掘出來的。
而且,在倫敦的硬幣拍賣市場上,到公元2世紀為止,含銀量100%的第納爾銀幣的數量比公元3世紀後半期含銀量5%的銀幣數量要多出很多。於是在2000年之後的古董硬幣市場上,當年的“精品”和“次品”賣出了同樣的價格。因為那些硬幣收藏家和渴望通過硬幣觸摸曆史的我不同,在他們眼中,古董硬幣的價值隻在於其稀有程度以及保存是否完好。
因此,每當我手中拿起奧古斯都和哈德良的硬幣時,都會對自己也能買得起這些硬幣感到十分的慶幸。可是當我把玩這些硬幣時,心中卻產生了疑問:這些在公元1世紀和2世紀之時一直保持著幣麵價值與實際價值一致的“精品”,卻在公元3世紀後期便從市場上銷聲匿跡的第納爾銀幣,為什麼在2000年後的今天仍然會保存下來如此之多的數量呢?這個疑問困擾了我許多年,直到某天我看到皇帝瓦勒良的貨幣政策才終於有了靈感。雖說是貨幣政策,實際上隻是政府允許公民用從前的第納爾銀幣兌換等值的安東尼銀幣(含銀量5%)。
不過據說願意拿第納爾銀幣兌換安東尼銀幣的人寥寥無幾,這項貨幣政策自然也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