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0章 公元270—284年(2)(1 / 2)

但是,他繼承的這個羅馬帝國,和10年前的狀態相比沒有絲毫的改善。奧勒良雖然身材魁梧,但是與身體相比頭部不成比例地顯得很小,而且在狹窄的額頭上刻滿了深深的皺紋,完全沒有皇帝威武霸氣的形象。但是在3世紀的羅馬皇帝當中,他是唯一在繼位初期便擁有明確統治方針的皇帝。而且他不僅擁有遠大的理想,同時還擁有為了使其實現而必不可少的沉著與冷靜。對於被羅馬人看做國恥的瓦勒良,他一直毫不掩飾自己對他的感恩之情,同時他也能夠平靜地接受恩人之子加裏恩努斯由於失去人民的信任而遭到殺害的事實,當時的曆史學家將奧勒良稱為“真正擁有羅馬人靈魂的皇帝”。畢竟奧勒良在繼位初期便明確了應該優先處理的問題,為羅馬帝國爭取到許多寶貴的時間。

反擊開始

奧勒良繼承的羅馬帝國,和10年前相比幾乎沒有任何變化,仍然是一個被分成三份的帝國。

西方的高盧帝國和東方的帕爾米拉王國基本上與獨立的國家沒有什麼區別,羅馬皇帝的統治範圍隻有被這兩方勢力夾在中間的一片區域。

奧勒良決定先將高盧帝國的問題放在一邊。因為這個在政體上幾乎可以稱為小羅馬的帝國,雖然擁有高盧全境、西班牙以及不列顛等地,但是從來沒有越過阿爾卑斯山對意大利本土做出過任何有威脅的舉動。所以這個從來沒對羅馬帝國采取過任何敵對行動的帝國,可以暫時先不必考慮。

同樣,對於在帝國東方擁有廣闊勢力範圍的帕爾米拉王國,奧勒良也沒有急於動手。

自稱女王的芝諾比阿對擴張勢力範圍的執著,即便與她崇拜的對象克婁巴特拉相比也有過之而無不及,不過她也和克婁巴特拉一樣,從沒有組織軍隊主動向羅馬帝國發出過挑戰。而羅馬帝國之所以在這10年間一直沒有向帕爾米拉派遣軍隊,是因為雖然女王芝諾比阿一直在蠶食著羅馬帝國東方的領土,但是從來沒有公開宣稱帕爾米拉脫離羅馬帝國而獨立。

關於這一情況,從帕爾米拉發行的貨幣上就能夠看得出來。奧勒良繼承皇位之後羅馬帝國發行了刻有他肖像的銀幣,在芝諾比阿統治下的帝國東方也同樣發行了背麵刻有奧勒良肖像,正麵刻有芝諾比阿的兒子、帕爾米拉國王瓦巴拉圖斯肖像的硬幣。從硬幣正反兩麵的安排上來看,似乎瓦巴拉圖斯比奧勒良的地位要高,但是從雕刻在硬幣邊緣的文字上來看,非常清楚地表明處於上位的是皇帝奧勒良,而不是身為“DuxRomanorum”(羅馬東方司令)的帕爾米拉國王。這種自相矛盾的情況在芝諾比阿的統治中隨處可見。也許皇帝奧勒良正是看準了芝諾比阿的這個特點,所以才沒有將帕爾米拉的問題放在第一位。最終,奧勒良將帝國北方邊境的防衛問題即對蠻族的政策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因為這個問題已經由先帝克勞狄烏斯二世開了個好頭,接下來應該繼續沿用先帝的方法,將之前取得的戰果善加利用,就是最好的辦法。但是奧勒良在這個時候在戰略上犯了一個錯誤,那就是在蠻族入侵的時候他沒有選擇第一時間迎擊,而準備等對方帶著掠奪來的戰利品而行動緩慢時,在對方返回的路上進行伏擊。

可是當時入侵的汪達爾人似乎不知道通過什麼方法得知了羅馬軍隊的伏擊計劃,於是他們將掠奪來的戰利品和俘虜全都集中存放在意大利北部的某處,然後留下一部分人防守,其餘的全部軍隊則繼續沿著意大利半島南下。從意大利北部的皮亞琴察到中部的裏米尼,汪達爾人的大軍勢如破竹般穿過埃米利亞大道,一路上沒有遭到任何抵抗。帕爾馬、摩德納、博洛尼亞以及埃米利亞大道的終點裏米尼,一路上的所有城市都沒有逃過蠻族的燒殺搶掠。這一慘劇又繼續沿著亞得裏亞海南下持續到法諾。而從法諾沿著弗拉米尼亞大道就可以直達首都羅馬。

感覺到後院起火的奧勒良,終於在法諾進入弗拉米尼亞大道的入口處附近追上了蠻族的部隊。雙方的騎兵以梅托羅河注入亞得裏亞海的入海口附近為戰場展開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