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讓敵人入侵到弗拉米尼亞大道的入口,奧勒良皇帝還是成功地擊退了敵人,迫使其退回多瑙河以北。當奧勒良回到首都羅馬之後,首先開始著手處理貨幣鑄造人員的違法行為。當時金幣的重量大幅減少,銀幣之中的含銀量也降低到5%,皇帝聲稱這些問題都與鑄造者的違法行為有關。不過這些鑄造廠的負責人從姓名上來看都屬於希臘係,因此他們應該是獲得了羅馬公民權的解放奴隸階級。這些社會地位低下的人,不可能有那麼大的膽量敢於在鑄造貨幣的過程中私自克扣金銀含量。所以皇帝改革的矛頭,實際上指向的是那些在背後支持這些鑄造者做出違法行為的元老院。但是苦於沒有確鑿的證據,所以奧勒良隻能懲罰那些貨幣鑄造廠負責人以下的工人。
工人們為了表示抗議而舉行了大規模的罷工,甚至還占領了羅馬七丘之一的阿文庭山。
皇帝奧勒良用自己的權力對此作出了回應。據說有7000人犧牲於羅馬騎兵的鐵蹄之下。
貨幣鑄造廠的工人們遠遠沒有7000人這麼多。之所以會有如此多的抗議群眾,恐怕是因為那些唆使他們罷工的元老院議員把自己家裏的用人也派遣過去以壯聲勢了吧。
雖然正如我前文所說,並沒有確鑿的證據表明這件事和元老院有關。但是銀幣從純銀變成鍍銀的現狀,真實地反映出羅馬帝國當時國家經濟的狀況已經不容樂觀。即便是對罷工活動進行了殘酷鎮壓的奧勒良,也不得不承認這個事實。所以他對帝國的貨幣政策隻進行了些許的改變。因為他知道,要想恢複從前含銀量100%的貨幣狀態,唯一的辦法就是解決羅馬帝國境內耕地大量荒廢的問題。而要想實現這一點,隻有將蠻族徹底趕出國境之外才行。
奧勒良屬於那種不管是對自己還是對他人都十分嚴格的統治者。所以即便沒有證據,他也仍然不會就這樣放棄對元老院的懲罰。因為這才是奧勒良提出貨幣改革的真正目的。
第一,金幣的重量恢複到公元260年以前的6.5克。
第二,作為銀本位製的羅馬帝國最重要貨幣的銀幣,含銀量維持現狀5%不變。但是銀幣的重量要恢複到開國皇帝奧古斯都所規定的3.9克。第三,由於銀幣的價值大幅下跌,銅幣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因此塞斯特斯銅幣從此以後全麵停止發行。這在金融方麵可以說得上是非常正確的選擇。畢竟當年銀幣重3.9克,含銀量是100%。也隻有在純銀的狀態下,1枚銀幣兌換4枚銅幣的等值關係才得以成立。而當銀幣的含銀量降低到5%之後,想要維持1枚金幣兌換25枚銀幣的等值關係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雖然奧勒良的貨幣改革政策,在金融角度上來說屬於唯一的辦法,不過在政治角度上來說並沒有那麼簡單。
塞斯特斯銅幣的正麵,一般都雕刻有當時皇帝的側臉。背麵則雕刻著那位皇帝值得紀念的豐功偉績,比如哈德良銅幣的背麵雕刻的就是他在多瑙河兩岸修建的大橋的落成紀念。另外在硬幣的背麵還刻有S和C的字樣。這是“Senatus Consulto”的縮寫,翻譯過來就是“元老院發行”的意思。
曾經有位英國學者將羅馬帝國稱為聯邦製國家,因為羅馬承認全國絕大多數地區的地方自治。羅馬不僅承認各地在內政層麵上的自治,像雅典那樣對人類曆史作出卓越貢獻的城市,羅馬人甚至還賦予他們發行自己貨幣的權力,以此來延續他們的民族自豪感。對於其他同盟國和附屬國,羅馬帝國也承認他們的貨幣發行權。身為盟主的羅馬帝國並沒有將其控製下的所有國家貨幣全部統一為羅馬貨幣,而是保存了他們各自的貨幣,僅僅將羅馬貨幣作為基準貨幣穩定相互之間的兌換價值。這就是開國皇帝奧古斯都在確立羅馬帝國貨幣製度時的想法。羅馬帝國之所以在全國各地都設有貨幣兌換站,就是這個原因。
綜上所述,貨幣的發行權並不僅僅是一個金融問題。徹底取消銅幣的發行,也就意味著奧勒良從元老院手中奪走了從皇帝奧古斯都以來保持了300年在首都羅馬周圍建設一道新的城牆,使每個人都切身地感受到了時代的變化,曾經的“羅馬統治下的和平”已經一去不複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