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先采取積極的進攻,給蠻族以徹底的打擊。二、在對蠻族造成沉重打擊之後,等待陷入劣勢的蠻族提出媾和。三、用非常威嚴的舞台場麵來迎接那些前來提出媾和的部族族長。具體來說,就是奧勒留身著羅馬帝國皇帝的正式軍裝佇立在舞台中央,在他的身後,與蠻族作戰並取得輝煌勝利的曆代皇帝的大理石雕像呈半圓形排列開來。雕像左右站滿全副武裝的將軍,身後是他麾下的重裝步兵和騎兵,每個士兵的手中都高舉著代表他們軍團的銀鷲旗。總之,這場麵看起來絕對不像是和談會場。
四、在前來媾和的蠻族代表被如此威嚴的場麵壓倒之時,以盡可能對羅馬帝國有利的條件來達成和約。
不過奧勒良也沒有忘記給蠻族留麵子。這就是羅馬人最擅長的“勝而讓步”政策。
在與蠻族簽訂和約之後,奧勒良決定從達契亞行省撤軍,將這一地區讓給哥特人。羅馬帝國在圖拉真征服達契亞建立行省165年之後,再次失去了對達契亞的統治。位於多瑙河下遊北岸的達契亞,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橋頭堡一樣深入蠻族腹地。奧勒良深知以羅馬帝國的現狀無法繼續統治這一地區,進入公元3世紀中期之後的事實已經證明,僅僅依靠常駐達契亞的2個軍團根本無法完成他們的防衛任務。之前的皇帝之所以不敢放棄達契亞行省,是害怕因此失去公民的信任,一不小心還會丟了小命。但是奧勒良毫不猶豫地作出了這一決定。
駐紮在達契亞行省各處的羅馬軍隊以及市政負責人全部撤出達契亞,返回多瑙河南岸。當地居民可以自由選擇是繼續留在達契亞,還是移居到羅馬境內。雖然有很多人都移居到了多瑙河南岸,但是據說決定留下來的羅馬人也不少。畢竟剛剛從羅馬帝國手中接過達契亞地區的哥特人缺乏對這裏的統治經驗,所以當地居民對於哥特人來說也是非常寶貴的人才資源。雖然我們不知道皇帝奧勒良與哥特人之間圍繞著達契亞問題究竟簽訂了怎樣的協議,但是因為事件發生當時沒有出現任何的混亂局麵,由此可見羅馬從達契亞的撤退並沒有引發什麼深刻的社會問題。
但是奧勒良並沒有單純地從這裏撤軍。他從多瑙河下遊南岸廣闊的米西亞行省、西部的達爾馬提亞行省以及南部的色雷斯行省各自分出一部分,建立了一個新的達契亞行省。將從達契亞撤退出來的2個軍團安置在這裏。新達契亞行省的首府塞迪卡就是現在保加利亞的首都索非亞。這樣一來,奧勒良就在多瑙河的下遊用米西亞與新達契亞組成了防線上的雙保險。
從達契亞撤軍的羅馬帝國,與進入達契亞的哥特人之間僅僅一河之隔,但是這兩股勢力之間並非敵對關係,在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還保持著友好的關係。我之所以會這麼認為,是因為以下兩個理由:
第一,在200年後導致羅馬帝國滅亡的蠻族大入侵時代,隻有達契亞的蠻族沒有南下進攻。
第二,古代達契亞相當於現在的羅馬尼亞,而羅馬尼亞語和意大利語、法語以及西班牙語一樣都同屬拉丁語係。但是意大利屬於羅馬帝國本土,法國及西班牙則直到羅馬帝國終結都是一直屬於羅馬帝國的行省,羅馬尼亞顯然與上述情況都不相符。羅馬尼亞成為羅馬帝國行省的時間要比法國和西班牙都晚,脫離羅馬帝國的時間卻比法國和西班牙都早。但是即便如此,羅馬尼亞語仍然屬於拉丁語係。如果你懂得意大利語的話,那麼就能夠理解一大半的羅馬尼亞語。
從公元106年皇帝圖拉真征服達契亞開始,直到公元271年奧勒良放棄達契亞的短短165年時間裏,達契亞能夠和羅馬帝國建立如此根深蒂固的聯係嗎?因此我認為在羅馬帝國撤出達契亞的時候,選擇繼續留在當地的羅馬公民一定為數不少,而從此之後雙方之間的關係一定也十分密切。畢竟他們擁有共同的語言和習慣。
既然皇帝奧勒良從達契亞行省撤退的決定在政策層麵上取得了成功,那麼將其作為長久性的政策又將如何呢?關於這個問題的答案並沒有那麼簡單。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在日耳曼民族中並不隻有哥特人,而且在哥特人中也有不滿足於農耕生活、渴望其他生活模式的部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