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通過實力取得地位的人,麵對習慣了不合理的感性的普通民眾,要如何樹立自己的威信呢?唯一的辦法就是與人民群眾保持距離。但是這個方法需要必不可少的時間。奧勒良的統治時期隻有不到5年,普羅布斯也僅僅統治了6年時間,他們都沒有樹立威信的時間。如果他們能夠像五賢帝那樣,或者像後來拯救帝國於危難之中的戴克裏先那樣有20年的統治時間的話,結果又將如何呢?身為一名統治者,當麵對一群容易被感性所左右的民眾時是最困難的。因為他既要給民眾以親近感,又要保持距離感。
皇帝卡魯斯(公元282—283年在位)
皇帝普羅布斯死後,軍隊對於皇帝的推舉不再征求元老院的意見,因為普羅布斯的死並非因為軍隊對他的不信任。在殺害皇帝的士兵全都被判處死刑之後,這場不幸的事件便宣告結束。接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盡快決定皇帝的繼任人選。
在如同作戰會議一樣的氣氛中,高官們一致決定推舉皇帝的得力助手近衛軍團長官卡魯斯繼承皇位。當時正在萊茵河附近的科隆訓練新兵的卡魯斯,在接到通知之後即刻趕到位於多瑙河岸邊的希爾米烏姆接受皇位。
卡魯斯在繼承皇位之後將自己的名字改為馬可·奧勒留·卡魯斯。不過他改為這個名字的原因和普羅布斯不盡相同,後者是為了表明自己以著名的哲學家皇帝為榜樣,而卡魯斯則是為了表明自己是在軍隊中聲望極高的先帝普羅布斯的繼承人。因為前任皇帝普羅布斯的官方全名為馬可·奧勒留·普羅布斯。不過,卡魯斯唯一真正繼承的隻有姓名而已。
公元282年秋,軍方的高官們為了決定繼任皇帝的人選而聚集在希爾米烏姆,我想他們在這個時候一定也在討論關於改變政策的話題。而他們討論的話題,應該是圍繞著與派遣士兵開墾荒地相比,是否更應該讓他們在戰場上發揮作用。普羅布斯原本正在進行東征波斯的準備,與此同時又動員士兵參與到開墾荒地的土木工程中來。雖然因為對此感到不滿而殺害了普羅布斯的士兵隻是極少數,但這也足以說明目前所存在的問題。高官們害怕這種情緒會蔓延到羅馬全軍,而新皇帝卡魯斯也深有同感。卡魯斯波斯戰爭(二)羅馬帝國要與波斯薩珊王朝開戰的第一個理由是先帝普羅布斯已經對此開始了準備。第二個理由是因為波斯曾經俘虜皇帝瓦勒良,所以羅馬軍隊要為曾經的屈辱一雪前恥。第三個理由是因為當時的波斯王國已經處於無法對羅馬軍隊造成任何威脅的狀態。
如果說波斯薩珊王朝的創建者阿爾達希爾是一隻凶猛的獅子,那麼他的繼承人以俘虜羅馬皇帝瓦勒良這一偉大戰果而名留青史的梟雄沙普爾一世則是一隻狡猾的狐狸。但是在這兩人之後繼位的波斯國王全都是一些泛泛之輩,統治者力量的衰退加之王朝內部的鬥爭,導致整個王國的實力一落千丈。幼發拉底河防線甚至與經過大幅強化之後的萊茵河防線和多瑙河防線相比都更為安全,這完全是因為位於防線對麵的波斯王國戰鬥力低下所致。
士兵們在得知羅馬帝國即將再次進行波斯戰爭之後,全都歡欣鼓舞起來。這不僅意味著他們能夠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同時東方對於他們來說也是遍地黃金的富裕之地。就好像日耳曼的蠻族每當聽到意大利與高盧這兩個名字的時候隻會聯想到堆積如山的金幣銀幣一樣。3世紀末期的羅馬士兵們在這一點上已經和蠻族毫無二致……為了盡快轉移士兵們的不滿情緒,公元282年秋天,新皇帝卡魯斯在繼位不久便率領著羅馬大軍從多瑙河的前線基地出發朝東方進發。當時58歲的卡魯斯將他35歲的長子卡裏努斯立為共治皇帝,任命他負責西方的防守。同時將31歲的次子努梅裏安也立為共治皇帝,與他一同東征波斯,父親卡魯斯率領第一軍,次子努梅裏安則率領第二軍。
在公元283年春天開始的波斯戰爭中,越過幼發拉底河的羅馬軍隊一直連戰連勝。與其說羅馬軍隊強大,不如說波斯方麵的防禦體係完全沒有發揮作用。不過勝利就是勝利。一鼓作氣的羅馬軍隊首先將羅馬帝國與波斯之間爭奪的焦點——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重新光複。隨後戰火蔓延到位於幼發拉底河與底格裏斯河之間的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平原,直逼波斯王國的首都泰西封。不過羅馬軍隊在占領泰西封上並沒有浪費多少時間和精力,因為波斯的王室和高官們早已棄城逃跑了。結果羅馬軍隊隻用了不到3個月的時間便占領了相當於現代伊拉克的美索不達米亞平原全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