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0章 羅馬帝國與基督教(1)(1 / 2)

從我在大學攻讀西洋哲學的時候起,心中就一直抱持一個疑問。在這種情況下的“抱持”,意大利文是accarezzare,意思是“愛撫”。這個修辭法頗為有趣,總之,我長年“愛撫”的這個問題如下:

為什麼基督教從耶穌基督之死開始直到被君士坦丁大帝定為國教為止,也就是說從創教開始到發展成為一個不可忽視的勢力為止,經曆了300年那麼漫長的時間呢?

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發生在公元33年左右,君士坦丁大帝將基督教定為國教之時已經是公元313年。這個疑問並不是在我年輕的時候自己產生的,而是因為某件事情使我引發的聯想。

16世紀時,有一位日本人向當時來到日本的傳教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既然你所說的基督福音是唯一能夠拯救世人靈魂的真理,那麼為什麼這個真理竟然過了這麼多年才傳到日本呢?因為不知應該如何回答這個問題,傳教士隻好將其寫進送給總部的報告中。當我看到這段記載的時候不由得笑了起來,因為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回答,傳教士隻要這樣說即可:因為信仰無法生出翅膀,所以隻能通過對其深信不疑的人來親口進行傳教,而要這些人從地球的一端來到另外一端,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不過想必這位傳教士一定和我不同,在他看來宗教是一種信仰問題,而我卻將宗教作為人類現象、社會現象以及曆史現象來看待。

但是,羅馬帝國與基督教之間的對立,無法僅僅用信仰問題來簡單地解釋。而且,即便是當時那個時代,從耶路撒冷到羅馬之間的距離並沒有多遠,即便沒有翅膀也可以很容易抵達。雖然羅馬帝國是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龐大帝國,但從帝國的最西邊到最東邊,也遠遠沒有達到橫跨地球的程度。更何況在羅馬帝國中還有遍及全國的道路網絡。耶穌死後不到30年,基督教便已經傳入了首都羅馬,由此可見,基督教在羅馬帝國的傳播是十分迅速的。公元64年發生在羅馬的那場大火,當時的皇帝尼祿將責任全都轉嫁到基督教徒的身上,導致相當一部分基督教徒都在那場浩劫中殉教。實際上那場大火最初隻是有人不小心所引發的火災,結果因為風勢猛烈,最後才演變成波及羅馬全城的大災難。受災民眾都將自己的憤怒發泄在當時的皇帝身上,感覺到必須將民眾的仇恨轉移給其他目標的尼祿,選擇將基督教徒作為自己的替罪羊。

能夠在這種情況下被當做犧牲品的,必須是平時就在首都羅馬的社會中比較孤立,而且經常被其他民眾投以不信任目光的群體。而符合上述條件的群體,如果其中所包含的人數太多的話也無法作為犧牲品。所以在當時就已經數以萬計的居住在首都的猶太人,並不適合被作為犧牲的對象。根據史學家對當時處刑情景的描寫,刑場似乎就是位於台伯河西岸的大競技場,由此可見,犧牲者的人數不是數千人,也不是數十人,應該是幾百人。公元1世紀時期首都羅馬的居民數大概接近100萬,其中有幾百人因為這場火災而被處刑,應該也算是足以轟動一時的大新聞了吧,也就是說這個數字是比較真實的。

不過在當時的首都羅馬,還有耶穌生前親自指定的繼承人聖彼得,以及雖然沒有與耶穌見過麵,但確立了基督教初期基礎的聖保羅這兩個人。這兩個人全都因為尼祿對基督教的迫害而在首都羅馬殉教身亡。後來基督教在聖彼得殉教的地方建立了一座大教堂,命名為“聖彼得大教堂”,以此實現了耶穌當年對聖彼得的預言:“在你殉教的地方會建起一座教堂。”也就是說,僅僅在耶穌死後不到30年的時間裏,基督教就已經從巴勒斯坦傳到了帝國的首都羅馬,並且還擁有了幾百位信徒。就連當時身為教會頭兩把交椅的人物也出現在這裏,不用說肯定是為了傳教而來。當時聖保羅擁有羅馬公民權,他是在行使了自己的上訴權之後被帶往首都羅馬的,但是在上訴中他仍然可以擁有自由,所以這一路上他都可以居住在信徒的家中,並且擁有與信徒們任意接觸的自由。如果基督教的發展勢頭就這樣保持下去的話,那麼羅馬帝國恐怕早就被基督教所侵占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