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基督教將這種不安一掃而光,將人們從為數眾多的選擇中解放了出來。既然得到救贖的道路隻有一條,那麼人們也就沒有其他的選擇,自然也不會再有不安和困惑。
其他宗教對基督教的批判大多集中在其強烈的排他性上。但是對於生活在充滿不安的時代的人們來說,與寬容自由的信仰相比,一個不寬容的全體主義信仰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2)基督教的大門麵向任何人敞開。基督教對於社會各階層全都一視同仁。不管是農民、奴隸還是被流放者,甚至罪犯,基督教全都毫不排斥地接受下來。即便在進入3世紀之後教會逐漸組織化,形成了專門的神職人員階層,但是晉升主要看重的還是個人能力而非出身。
特別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基督教世界在最初與新柏拉圖主義的哲學世界完全不同,並不重視學曆與教養的高低。從2世紀到3世紀末期,構成基督教群體的主要成員,大部分來自社會的最底層。
(3)成功給予信徒以希望。對於生活在3世紀的羅馬人來說,現世就像是含銀量一路下跌的銀幣一樣,生為羅馬人的魅力也在不斷地減少。而與這個不甚如意的現世相比,基督教的來生說就顯示出非常動人的光輝。
當時的羅馬人中也有不讚成這種逃避現實思想的人,他們稱基督教徒為行屍走肉。但是在當時的那個時代,“行屍走肉”的數量在不斷地增加。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羅馬人,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都對死亡感覺到無法抗拒的魅力。這也是導致他們加入基督教的原因之一。
(4)皈依基督教,也會給他們的現實生活帶來利益。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組織相比,具有更強的凝聚力。基督教徒們不隻在進行宗教儀式的時候才聚集在一起,他們可以說從思維方式到生活方式全都保持著驚人的一致。正如堅決反對基督教的凱爾西斯所說的那樣,對羅馬帝國來說這一點正是基督教最危險的地方。
當基督教徒遭遇不幸的時候,其他教徒會毫不猶豫地對其提供物質上的援助。相互扶持正是這個集團最為重要的職責,而羅馬方麵也承認基督教這種具有積極意義的運營模式。
當然,對有困難的人伸出援手其實並不僅僅是基督教的美德。但是在3世紀時期的羅馬帝國,羅馬人的社會奉獻精神日趨淡薄,這時出現的基督教,剛好比其他宗教在這方麵的表現都更加積極,於是也吸引了很多人加入。
基督教會可以為信徒們提供一切生存上的基本保障。他們幫助生活貧困的寡婦,照顧無人認養的孤兒,並且向老人和失業者以及其他各種與社會脫節的人伸出援手。他們會為潦倒而死的人舉辦葬禮,甚至在疫病爆發的時候肩負起醫院的職責。
基督教會對3世紀的羅馬人所造成的影響最成功的一點在於,他使很多羅馬人對其產生了嚴重的依賴心理,甚至達到離開了基督教便很難繼續活下去的程度。
人類最痛苦的事莫過於無依無靠的孤獨感。被入侵的蠻族破壞了家園,不得不背井離鄉逃往城市中難民。因為與蠻族的戰爭導致耕地荒廢,無法繼續耕種隻能前往城市尋找其他出路的農民。
服役期滿退役之後卻因為蠻族的肆虐而無法像從前那樣在軍團基地附近進行耕種,同時又沒有朋友和家人,隻能到城市裏流浪的老兵。
因為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同時存在,導致無法繼續進行投資的小資產者。獲得自由之後,卻沒有任何生活基礎的奴隸。這些人在加入基督教之後,立刻重新感受到了人間的溫暖,使他們感覺到自己的今生與來世全都有人關心和照料。這就是基督教徒在城市中比在鄉村中增加更為迅猛的主要原因。同時,在那些大城市之中,比如首都羅馬、安條克以及亞曆山大港,基督教徒的數量增加得更為迅速。
以上就是這兩位專家各自的見解。我之所以用了更多的篇幅去介紹多茲教授的見解,是因為吉本的見解已經在其著作的第15章與第16章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我在這裏僅僅是作了總結。另外,吉本的著作在很久以前便有日文譯本,而且直到如今仍然在持續出版,所以關於這兩章的內容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親自去看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