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 戴克裏先時代(2)(1 / 2)

而且,對3世紀末的羅馬帝國而言,即使擊退外敵也無法恢複到“羅馬統治下的和平”時期的狀態了。換句話說,帝國內部也開始出現“敵人”。帝國內的敵人,並不是指行省叛變反抗羅馬中央政府,而是指羅馬境內盜匪橫行,讓政府苦於應對。特別是在高盧行省,盜匪不僅組成了大規模的集團到處作亂,甚至就連多佛爾海峽的警備軍艦也被他們奪下,使得暴力範圍波及不列顛行省。

這種流氓集團的實力之所以能夠如此強大,有一種有趣的說法是,因為盜賊的“素質”提高了。原先的盜賊主要是威脅農民、攔路搶劫的流氓,如今卻是羅馬正規軍隊中退役原因不一的士兵和蠻族中激進分子的聯合。簡單地說,這些人不久前還是隔著防線對峙的敵人,現在卻輕易地為了財物而互相勾結,組成暴力集團到處橫行霸道。這夥人原本就熟悉武器使用和攻擊技巧,而且他們的首領,就是不久前還在擔任多佛爾海峽警備任務的羅馬軍隊指揮官。這個人從軍官改行做強盜的原因,據說是因為與蠻族作戰後的戰利品分配不公。也許我們可以說,盜賊集團素質的提升起因於羅馬軍品質的下降。不管怎麼說,現在這個時代,恐怕就連處理盜賊問題,也要皇帝親自出馬率領正規軍來解決了。

該如何對付上麵這些“敵人”,是登基後的戴克裏先要馬上解決的問題。隻不過,這些都還算不上攸關生死的大問題。要知道,20年前羅馬帝國剛經曆過時任皇帝被敵所俘、帝國一分為三的空前危機。後來通過前線出身的軍人皇帝們的奮力作戰,雖說沒有完全克服危機,脫離慘狀,至少使國家大勢恢複到了以前的狀態。與當時的情況相比,現在所麵臨的危機,危險度要低得多。在挽回帝國頹勢上,功勞最大的要數奧勒良皇帝。他處理問題的方式總是將事情按照輕重緩急排序,然後毫不拖延地跑遍每一條戰線,親自解決所有的問題。奧勒良與戴克裏先都出身於社會底層,都來自巴爾幹地區,但處理問題的方式很不一樣。這種不同,一方麵來源於兩位皇帝性格上的差異和才能上的區別,另一方麵與兩人麵臨的危機嚴重程度不同有關。

“兩帝共治製”

早在稱帝之前,戴克裏先就有一位親密好友,此人與奧勒良皇帝一樣,出生在多瑙河附近的塞爾曼(現在的科索沃北部城市米特羅維察),也就是說他同樣出身於占據公元3—4世紀羅馬皇位的巴爾幹地區。由於出身於社會底層,也是通過參軍走上仕途的,也同樣具備稱帝的資格。他的名字叫做馬克西米安,據說他的年齡比戴克裏先小5歲左右。

不過,這兩人的性格可以說是截然相反。與內斂、不輕易將內心想法示人的戴克裏先相比,馬克西米安不僅會把內心所想表現在臉上,而且還會馬上付諸行動。

假如兩人同時聽到屋外有異常聲響,戴克裏先的表現是不動聲色,先設法探知聲音的起因,而馬克西米安則會立馬拿著武器衝出去。這樣的兩個人為什麼會成為好朋友,原因不得而知。不過,馬克西米安內心極為欽佩戴克裏先是毋庸置疑的,而戴克裏先則是最了解馬克西米安才華的人。他的才華,就是身為武將的戰鬥才能,戰無不勝。因此,他很受士兵擁護。對馬克西米安,士兵不僅是尊敬,更多的是對他的愛戴。戰場上,大多數司令官是站在後方發號施令,而馬克西米安的身影永遠出現在戰鬥的最前線。

公元283年夏天,皇帝卡魯斯在對波斯的戰爭途中遭雷擊死亡。同一年秋天,卡魯斯之子努梅裏安皇帝在從美索不達米亞撤軍至小亞細亞的尼科米底亞(現在的土耳其西部城市伊茲米特)時,被發現暴斃在行軍的馬車中。隨後,士兵們擁立戴克裏先為皇帝。

第二年,即公元284年夏天,卡魯斯的另一個兒子卡裏努斯也在戰爭中死去。至此,卡魯斯家族滅亡,從此退出了政治舞台。

戴克裏先剛滿40歲,就登上了羅馬帝國的最高權力寶座,而且當時無一人可以威脅到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