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負責帝國東方事務的皇帝戴克裏先也是一樣,忙得不可開交。不,也許應該說他比小他5歲的同事更忙,因為他還要往來於氣候、地勢都截然不同的各個地區巡視。在東方事務中,首要任務是要擊退突破多瑙河防線入侵至境內的蠻族。在各項史料中都找不到戴克裏先親自指揮作戰的記錄。由此可見,他應該是在後方坐鎮、將實際指揮的權力交給了屬下的將領。話說回來,禦駕親征,哪怕隻是在戰場的一角,這一消息也會給戰鬥中的士兵以莫大的鼓舞。多瑙河發源於阿爾卑斯山脈,橫貫中歐、東歐,最後注入黑海。就防線來說,的確蜿蜒綿長。將越境南下、大舉入侵的蠻族趕回多瑙河北邊,花了戴克裏先兩年的時間。
解決這一問題之後,戴克裏先又馬不停蹄地向東部挺進。當然,除了留下必要的守備軍外,其餘兵力全部帶走。在他的規劃中,除了使用戰爭打擊敵人,還包括依賴軍事力量向敵人施壓謀求談判的策略。不管采用哪種手段,最終目的是要逼迫波斯國王交出幼發拉底河和底格裏斯河之間的區域(被稱為“美索不達米亞”的廣袤地區)的北部。他的目的倒不是為了擴張羅馬的領土,而是要進一步強化與萊茵河防線、多瑙河防線並稱羅馬三大防線的幼發拉底河防線。
這一計劃算是成功了一半。雖然沒能讓波斯國王把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讓給羅馬,但是迫使他默認了羅馬帝國對這一地區的統治權。此外,羅馬成功扶持親羅馬派的提裏達特斯三世登上了亞美尼亞王國的王位。
亞美尼亞王國的立場是偏向東邊的波斯還是西邊的羅馬,是東邊的統治者還是帕提亞王國時,對羅馬帝國來說,就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外交問題。如果有了亞美尼亞的協助,羅馬除了能從西側的幼發拉底河監視之外,還能從美索不達米亞北部更深處的山嶽地帶監視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而且,如此一來,羅馬軍隊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隨時揮軍南下,進入曾經的帕提亞王國,現在的波斯王國首都所在地——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從戰略角度來說,意義極其重大。順帶說一下,曾經的亞美尼亞王國,大約相當於2000年後今天的土耳其東部地區。現在的美國政府也是極力拉攏土耳其,力促他們加入NATO(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原因就在於以伊斯坦布爾為中心的土耳其西部,控製著連接黑海和地中海的博斯普魯斯海峽,有著重要的戰略地位。不過這還不是唯一的原因。在蘇聯解體前,這個地區的戰略意義更為重要,現在則相對減弱了許多。不過,土耳其東部還銜接著伊拉克。
到公元288年,戴克裏先成功地強化了這一地區的防衛。首都元老院也在這一年通過表決,決定頒贈意為“波斯征服者”的“PersicusMaximus”稱號給戴克裏先。雖然這場軍事外交沒有經過任何戰爭就取得成功,但是元老院之中還是有人能正確理解其重要意義的。但是,戴克裏先即使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沒有返回首都。登基4年來,戴克裏先一次也沒有來過羅馬。這一年,戴克裏先率軍從敘利亞的安條克向西返回,前往多瑙河和萊茵河上遊的雷蒂安地區。他的目的是要屯兵萊茵河上遊,確保正在高盧和盜匪作戰的馬克西米安的後方安全。
公元290年,高盧剿匪結束以後,戴克裏先和他的軍隊再次移師東進。這次的東方之行,是為了消滅羅馬帝國敘利亞行省內開始出現的薩拉森人強盜。當帝國滅亡後,中世紀的主角正是撒克遜、法蘭克、倫巴底、薩拉森等部族,如今這些部族的名字已經開始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了。
對薩拉森人的戰鬥很快就結束了,第二年,即公元291年,戴克裏先已身在埃及。他的目的既不是觀光,也不是考察旅遊,而是要率領羅馬的正規軍擊退從尼羅河上遊襲來的土著。埃及,作為羅馬帝國的糧倉,有一個軍團的常駐兵力。但是現在,就連在埃及地區,僅憑常駐兵力也已經無法對抗以前被視為“零星威脅”的敵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