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4章 戴克裏先時代(5)(1 / 2)

“正帝”馬克西米安所轄區域,以現在德國南部多瑙河上遊一帶為起點,跨過阿爾卑斯山脈到達意大利本土,又經過科西嘉、撒丁、西西裏群島,以現在的阿爾及利亞、突尼斯、利比亞的北非地區為終點。首都定在米蘭。據說選擇米蘭是因為從這裏出發,無論是跨越阿爾卑斯山脈北上,還是前往帝國的首都羅馬,交通都極為便利。

有趣的是,在古代人眼中,地中海不是交通的障礙,而是連接目的地的道路。在2000年後的今天,還抱有同樣想法的,隻有出身北非、將生命依托給小船和橡皮艇的難民了。

再把話題轉到帝國東方,“副帝”伽列裏烏斯所轄區域,包括多瑙河防線以南全境。這個地區當時又細分為潘諾尼亞、米西亞、色雷斯三地。整個地區以多瑙河為北界,以亞得裏亞海、愛奧尼亞海、愛琴海為南界,囊括了希臘在內的整個巴爾幹地區。從地圖上看,這個區域是四個人當中最小的,卻擔負著多瑙河防線這一號稱“羅馬帝國安全保障指數測量器”的最重要防線的維護重任。戴克裏先將四個人當中最年輕的伽列裏烏斯安排在這裏,正是出於這一用意。

首都是塞爾曼,距離多瑙河20公裏不到,意味著總司令可以隨時前往前線。雖然實行了“四帝共治製”,但是“大奧古斯都”(seniorAugustus)戴克裏先的優勢地位並沒有變。“四帝共治製”並不是把帝國分裂成四塊,而隻是分配給四個人去承擔整個帝國的防衛任務。而且,四位皇帝之間的地位並不平等,等級劃分得很清楚。“大奧古斯都”戴克裏先居最高位,其下為“小奧古斯都”(iunior Augustus),接下來才是兩名“副帝”,呈金字塔形。由於在軍事上,兩位副帝被賦予了與正帝同等的權力,所以如果等級不劃分清楚,帝國馬上就會真的分裂成四塊了。

四個人當中居首位的正帝戴克裏先所轄範圍,是以“奧利恩斯”(Ori·ns)為總稱的東方地區。以小亞細亞為起點,跨過敘利亞、巴勒斯坦,一直到埃及的整個區域。這片區域最強大的敵人當屬波斯。在羅馬曆史上,東方防線的邊防長官通常都把官邸設在敘利亞的大城市安條克,但戴克裏先並沒有把這裏設為首都,而是把都城設在了小亞細亞西北部的尼科米底亞。因為尼科米底亞作為海港城市,即可以由此向西渡海,向多瑙河防線輸送援軍,又可以借由海路通往東方的敘利亞、南方的埃及,交通極為便利。

四位皇帝都將自己的大本營設在接近帝國防線的位置,或者容易馳援防線的地方。由此可見,“四帝共治製”設立的最大目的是出於帝國防衛安全的考慮。亦即,明確劃分四個人的責任區域,使四個人可以同時肩負羅馬帝國的國防重任。

因此,四個人當中的戴克裏先的地位,和“兩帝共治製”時又有了區別。他不再是“約維烏斯”,而是“大奧古斯都”,當然,這並不是說,他在四個人當中年齡最大,而是說,在帝國軍事方麵,四個人共同分擔,但在統治處理帝國事務方麵,仍然由戴克裏先一個人說了算。這也是“四帝共治製”的構成實質。

在戴克裏先的思想裏,他應該是堅信,帝國防衛隻能采用“四帝共治製”,才能達到長治久安,“兩帝共治製”隻能應付一時的蠻族入侵,維持短暫的和平。這一點,從羅馬的國防安全體製演變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其實,帝國和皇帝統治的國家並不能畫等號。“帝國”一詞源於拉丁語“imperium”,這個詞是由含有“支配”、“統治”、“命令”等含義的動詞“imperare”派生出來的。一個國家,共和製也好,王政也好,不管政體如何,隻要是把其他國家或民族納入自己支配下的霸權國家,它就成了“帝國”。因此,當古代的羅馬人在公元前2世紀打敗大國迦太基,並趁勢收下地中海周邊,將地中海稱為“我們的海”、“內海”時,雖然當時羅馬還是共和時期,羅馬人已經開始自稱“帝國”,並留下了書麵記錄。因為他們已經將以地中海為中心的周邊國家和民族納入自己的霸權統治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