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此同時,伽列裏烏斯還增添了另一種作戰方法,那就是日落後夜襲波斯軍。與沒有夜間作戰經驗的波斯軍相比,羅馬軍隊已經習慣了這種作戰方法。當然,就在不久前這還是敵人針對羅馬軍的襲擊手法,隻不過現在善於夜襲的高手——哥特人騎兵團,卻在羅馬軍隊的陣營裏了。
但是,利用夜間襲擊敵人的策略,需要有賭徒的冒險精神才能製勝。因為一旦夜襲開始,中途就不可能再作任何改變。伽列裏烏斯強悍的性格,這次起到了正麵的作用。
波斯陣營先是受到哥特騎兵的奇襲,之後又遭到羅馬精銳部隊的攻擊,早已亂成一團,根本無力組織還擊。士兵隻顧自保,就連國王的警衛隊也隻能勉強將受傷的國王帶離戰場,而無力顧及其他。現場一片混亂。按照東方的習慣,國王禦駕親征時都會帶著妻妾和子女同行,在國王營帳和附近的華麗帳篷裏,現在這些慘遭遺棄的人,也隻能縮在那裏驚恐地發抖。
在明亮的火把映照下,看著眼前被士兵帶上來的婦女和孩子,那一瞬間,也許伽列裏烏斯想起了600年前戰勝波斯國王的亞曆山大大帝吧。他當眾宣布,以王妃為首的女眷,以及諸位王子和公主,雖然身為俘虜,但是人身安全將得到保障,並且可以得到與身份相符的待遇。隨後他也確實做到了這些承諾。
當然,伽列裏烏斯沒有忘記一早派快馬向身在安條克的戴克裏先傳去捷報。戰爭獲勝以後,就該輪到正帝出麵解決善後事宜了。捷報上也明確要求正帝移駕尼西比斯。尼西比斯(Nisibis)位於土耳其東部邊境,鄰近敘利亞國界,現代名叫努塞賓(Nusaybin)。這個地方是亞曆山大大帝當年遠征波斯時,由希臘人建設的城市。600多年來,雖然統治者由原來的帕提亞人換成了波斯人,但這個地方依然是東西貿易的集散地和中轉站。在東方有不少擁有同樣曆史的希臘裔城市存在,尼西比斯就是其中之一。基於防衛上的需求,羅馬人在占領美索不達米亞北部地區之後,就把這裏作為軍事基地,修築要塞設施,當地居民對此也並不抵觸。或許是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希臘後裔,覺得與其被東方君主使喚,還不如歸在羅馬人旗下。既然尼西比斯有這樣好的條件,安全方麵也就無須顧慮,作為羅馬帝國東方正帝和副帝會麵的地方,自然頗為合適,而且,這裏位於美索不達米亞地區北部,用來接見波斯特使,無論距離還是時間上都比較合適。
伽列裏烏斯身在底格裏斯河附近的戰場上,從這裏出發,隻要南下一小段路就可以到達尼西比斯,距離很近。而戴克裏先從安條克出發,要先取道向東,渡過幼發拉底河,繞過大半個美索不達米亞北部,才能到達目的地。如此一來,自然是伽列裏烏斯比戴克裏先先到達。而且,在戴克裏先到達會麵地點之前,波斯國王已經一早派特使來到了尼西比斯,想必是非常擔心被俘的嬪妃、兒女。此外,對東方男人來說,女人、孩子為敵所虜而不奪回是一種恥辱。但是,很顯然,波斯軍隊現在已瀕臨崩潰,短期內無法再采取任何軍事行動。特使前來尼西比斯,目的在於代替波斯國王向羅馬皇帝提出議和的請求。
由於戴克裏先尚未到達,伽列裏烏斯隻能一個人接見了波斯特使。特使首先代表波斯國王,感謝羅馬方麵對本國王妃及其他王室成員的優待。但是,特使接下來的話,證明他也隻不過是個東方君主專製國家的內廷文人:
羅馬和波斯這兩大帝國,就好像世界的兩隻眼睛,不管缺少了哪一方,世界都會殘疾,失去其完美的麵孔。
伽列裏烏斯聽了這段話之後立刻火冒三丈。他畢竟還年輕,才37歲,剛剛經曆過一年前的大敗,手下將領、士兵死傷大半。他聽了這話自然也就不客氣了。
我們還輪不到你們波斯人來教導什麼是寬容的美德。你們對不幸的瓦勒良皇帝(羅馬帝國第一位被波斯俘虜的皇帝。——譯者注)的態度,真不知該如何評價。羅馬皇帝並非在戰場上戰敗被俘,而是被陰謀詭計欺騙才淪為俘虜,可是你們一再地羞辱他,給予他與身份完全不符的待遇。而且這期間,波斯國王完全無視周遭各國君主勸告釋放的聲音,依然我行我素,直至瓦勒良皇帝不堪羞辱而逝世。最後將他的遺體棄置於民眾的嘲笑聲中的,又是誰然後,副帝伽列裏烏斯又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