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7章 戴克裏先時代(8)(1 / 2)

在這之前,拉丁語中,表示大道、道路含義的詞,隻有“via”一詞。從大馬士革開始,穿越敘利亞沙漠到達帕爾米拉,再由此向幼發拉底河延伸的道路,之前一直被稱作“Via Hadrianus”(哈德良大道)。但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稱呼改成了“Strata Diocletiana”(戴克裏先大道)。拉丁文“strata”,是意大利文“strada”以及英文“street”的語源。研究人員認為,這個詞出自羅馬帝國後期的拉丁文。我認為,當時傳統的四層石板道路應該還是跟以前一樣,叫做“via”。隻不過同樣的道路結構上,如果沿線按一定距離設置要塞、堡壘的話,就改稱為“strata”,以示區別。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從大馬士革開始,到羅馬軍團基地所在的布斯拉,再經由羅馬時代的芬拉德非亞(現在的約旦首都安曼),到達紅海小鎮亞喀巴這一條大道,由當時的圖拉真皇帝修建而成,一直叫做“Via Trajana Nova”(新圖拉真大道),而且曆史上也沒有留下關於其改稱“strata”的記錄。這條大道沿線也建有要塞,但是數量沒有大馬士革以北的地方多。由此推斷,戴克裏先主導的帝國東方防衛體係重整計劃的主要地點,應該是從大馬士革向北的廣大地區。因為帝國東方防線幼發拉底河在這個地區向西迂回。也就是說,一旦敵人從這裏越過幼發拉底河,到達帝國第一城市安條克,隻有僅僅500公裏的路程了。

五賢帝時代,“從黑海到紅海”連綿不斷、貫穿整個帝國東方的防線,在150年後的戴克裏先時代,可以說還是能夠維持下來的。至少,羅馬人作過努力。此外,羅馬人觀念中的“防線”(limes),是在防線主軸外側,每隔一定的距離,修築一座單純以監視外敵動向為目的的石質碉堡,碉堡之間相互以狼煙或火把傳遞消息。因此,在羅馬帝國的東方,即現在的敘利亞和約旦境內,即使到了現代,依然可以見到這些碉堡矗立在一望無際的沙漠當中。如果乘直升機沿著防線飛,我們就可以看見一座又一座半掩在沙漠中的石壁殘骸。隻要見過這一景象的人,恐怕都會忍不住感歎,要維持一個帝國竟然這麼困難,要付出這麼大的艱辛。

正因如此,羅馬帝國境內深處,再也不用擔心遭受波斯大軍或者北方蠻族的侵略和蹂躪。而因皇帝一再被殺導致的政局動蕩現象,也成為了過去。即使寫史書的人不是愛德華·吉本(英國曆史學家,《羅馬帝國衰亡史》的作者。——譯者注),恐怕也會發出以下的感歎:

要拯救因無能的領袖和蠻族的侵略而陷入絕境的帝國,是一件莫大的難事。可是伊利裏亞出身的農民辦到了。

隻不過,由人類決定並實施的任何事情,當然,即使是天神決定的事情也一樣,都是既有積極的一麵,同時也必然具備消極的一麵,即利弊共存。到這裏為止,我敘述的都是有利的地方,後麵就要來說說弊端所在了。

兵力倍增

在戴克裏先設立的“四帝共治製”當中,雖然有“正帝”和“副帝”之分,但實際上,在軍事上由於四位皇帝各自有明確的責任區域劃分,他們就共同承擔了整個帝國的體係防衛工作。以前是一位皇帝,現在則變成了四位。而且,按照以前的製度,羅馬軍隊的最高司令是皇帝,下設行省總督。其中鄰近邊界線的行省總督,一般會指揮2個軍團負責防衛事務。2個軍團的兵力,包括以擁有羅馬公民權為應征條件的正規兵,即軍團兵,數量為1.2萬人。同時還包括行省居民可以應征的輔助兵,數量與軍團兵相等,有時略少。這樣,2個軍團的整體兵力約為2萬人。另外,在過去的時代,皇帝如果禦駕親征,一般帶5個軍團以上的兵力,但這僅限於緊急事態。一般軍事活動中,常常隻有別名為“戰略軍團”的2個軍團進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