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尤裏烏斯·愷撒在進行高盧戰役時,不僅將戰敗歸降的高盧騎兵納入旗下,甚至連戰敗後拒不合作的日耳曼人也引入軍中,以強化騎兵的戰鬥力。進入帝國時期以後,“引進異族分子”成為帝國的基本國策。這已經不再像共和時期那樣,全憑皇帝個人的性格決定,必須仰賴出現像愷撒這樣思想開放、頭腦靈活的領導人才會實行。現在成了國策以後,則不管誰做皇帝,都必須遵照執行。當然,這一點,也要歸功於愷撒的繼任者奧古斯都,他認為養父愷撒的行事方針有助於羅馬的國家發展。此外,奧古斯都還進一步設立了輔助兵製度。這項製度的最大特色在於,行省居民,即被羅馬征服歸屬的人民,可以自願選擇參軍,且服役滿25年就可以獲得羅馬公民權。隻要想想不久前這些人還被羅馬人稱為“蠻族”,就可以知道羅馬人思想有多麼開放,對環境的適應能力有多強。這種情況下取得的羅馬公民權具有世襲的性質,因此輔助兵的下一代一出生就是羅馬公民(Civis Romanus),未來他們就可以堂堂正正地報名參加正規軍團,並且在軍團中也不會受到任何歧視,完全憑個人資曆和才幹來升遷。此外,行省出身、才能特別出眾的人,不用等到服役滿25年,就可以和真正的羅馬公民享有同等的權利。如果在行省兵組成的軍隊中當上輔助兵大隊隊長,就可以馬上獲得羅馬公民權,而且還有出席作戰會議的資格。即使他們獲得羅馬公民權的理由,是因為總司令召開的作戰會議上,不能出現沒有羅馬公民權的人物。
當然,這樣開放的結果必然也會帶來一些風險。在曆史上,就曾經出現過行省出身且熟悉羅馬軍隊戰略、戰術的輔助兵大隊隊長起兵叛亂,使羅馬方麵焦頭爛額、難以鎮壓的例子。但綜觀整個羅馬史,這種在現代社會可能被記者作為新聞爭相報道、在羅馬時代會被編年史作者留意的案例,一共也就出現了兩次。300年裏,竟然隻有兩件案例!正是因為深信這一政策的效益,即使在經曆了條頓堡森林戰役之後,羅馬也沒有改變這一政策。條頓堡森林戰役中,設計進行伏擊的就是在羅馬大軍中當上將軍的阿米尼烏斯(日耳曼名字叫赫爾曼)。這次戰役,羅馬方麵損失了3個軍團、3個騎兵隊以及6個輔助兵大隊,共計3.5萬名士兵。整個戰役,羅馬方麵全軍覆沒,損失極為慘重。對整個羅馬帝國來說,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
而且,這次事件發生在公元9年。從公元前30年開始的帝國政治,好不容易剛剛走上軌道開始前進。開國皇帝奧古斯都政治上的一項重要政策,就是在軍隊中引入異族分子。在推行這項政策的途中發生了這樣的慘事,恐怕身兼全軍最高司令的奧古斯都皇帝,也會有很多個夜晚睡不安穩。盡管如此,71歲的奧古斯都卻沒有對這項政策作任何改變。如果,因為忌諱這次事變而改變羅馬軍隊引進異族分子的策略,以後的羅馬帝國也就不會走全麵開放的路線,最終形成一大特色吧。因為接下來300年的羅馬帝國,繼承了大部分由開國皇帝製定的政策。
既然是以保障霸權下人民安全為第一要務的霸權國家,對羅馬帝國來說,軍隊是國家的一大支柱。也就是說,在羅馬軍隊裏實行的事務,普及到羅馬社會其他領域的可能性也很大。比如說,以軍團快速移動為首要目的而鋪設的軍用道路,形成了羅馬道路網。這一點同時也為民間、物資交流提供了極大的便利。羅馬軍隊引入異族分子的策略,又衍生出異族移居羅馬境內,或者以居住地區為單位整個編入羅馬帝國的政策。
這一開放路線的首創人是尤裏烏斯·愷撒。他發現居住在萊茵河東岸的日耳曼人當中,有一個叫烏比的部族對羅馬沒有敵意,於是將烏比人遷移到剛征服到手的萊茵河西岸。今天德國的主要城市之一科隆,就是從移居後的烏比人根據地發展而來。在這之後,科隆一直是羅馬帝國萊茵河防線上的重要城市,從沒有發生過居民起兵叛變羅馬的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