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9章 戴克裏先時代(10)(1 / 2)

以上這些話題,從戴克裏先重整羅馬軍事體係這個主題來看,似乎繞遠了。但是,要弄清楚羅馬帝國為什麼從這個時期開始被人們稱為帝國“後期”的話,上述事實是無法避開的知識。研究人員中的多數,用“羅馬軍隊的蠻族化”、“羅馬帝國的蠻族化”來評價這個時期以後的羅馬帝國。但是,如果我們光看這幾個字,就認為理解了當時的情況的話,那就可能會看不到真正的內情。羅馬軍隊以騎兵為戰鬥主力,的確蠻族化了。羅馬帝國將文官和武將相分離,也的確蠻族化了。這些都是事實。但是,真正的問題並不在這裏,而是蠻族不再想被羅馬化。羅馬帝國本身也一天比一天更不像羅馬,這才是關鍵所在。確實以前實行同化戰敗者的政策,使得羅馬走上了興盛的道路。但是,同樣的路線放在300年後的3世紀末期,卻成為羅馬帝國衰退的主要原因之一。以前戰敗者會喜滋滋地融入羅馬,但現在不會了。世事無常,說的就是這麼回事兒吧。

現在回到戴克裏先重整羅馬軍隊的話題上來。軍隊是一個聯合作戰組織,不管單兵個人戰鬥力有多強,光有騎兵還是無法完成所有任務。大家可以把古代的騎兵當成現代的空軍來看。成功擊破敵人之後的占領工作——對這個時代的羅馬來說就是重新恢複被侵略的領土,還是絕對需要派遣地麵部隊來進行。羅馬帝國滅亡之後,中世紀歐洲的戰鬥主力全部轉變為騎兵。這是因為戰爭的規模,已經淪為隔著山穀對峙、根據地設在山丘上的封建領主間的相互衝突。因此,軍隊純粹是以獲取戰鬥勝利為目的。那時候,統管龐大土地的方法,主要是將屬地的大小領主盡可能多地聚集在自己手下。歐洲在中世紀推動的十字軍遠征之所以失敗,原因之一就在於他們將在歐洲熟知的戰鬥方法,照原樣搬到了敘利亞和巴勒斯坦。就連在羅馬帝國後期,騎兵搶回土地之後,還是需要步兵去維持領土。

那麼,優秀的步兵從哪裏抽調呢?其實,答案不言而喻,那就是曆代皇帝為了維持邊境防線質量而苦心經營的各軍團基地。除此之外,也沒有其他來源可供選擇了。

“四帝共治製”下的四位皇帝,各自的責任區域中都含有重要的防線在內。君士坦提烏斯有萊茵河,馬克西米安有萊茵河、多瑙河上遊一帶,伽列裏烏斯有多瑙河,而戴克裏先則是幼發拉底河。皇帝要從軍團基地抽調精銳部隊,自然不需要其他人的批準。

如此下來,羅馬時代的史學家就已經發現的“防線戰鬥力老齡化和衰弱化”現象,現在也就變得更為嚴重。羅馬軍團兵的服役年齡為17到45歲。皇帝抽調的精銳,想必是以30多歲的青壯年為主,且素質也要高於平均水平。

羅馬軍團士兵總數從30萬擴增到了60萬,然而這是以邊境防線守衛戰力的衰竭為代價換取的“增強”。

而且戰鬥力衰竭,因為另一個因素而更加惡化,那就是因為競爭關係而導致的各位皇帝之間的地盤意識。戴克裏先委派伽列裏烏斯進行波斯戰役,算是一個例外。“四帝共治製”體係下的12年裏,兩位皇帝並肩作戰的例子,除了這場波斯戰役之外,就再也沒有了。就像皇帝隻有一個人的時代一樣,從多瑙河防線抽調部隊前往不列顛、北非支援作戰的現象,也已經完全消失了。四位皇帝之間好像形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定,那就是不希望別人來幹涉自己的地盤,相對的,自己也不會插手別人的管轄區域。

但是,以前的羅馬帝國,由於各地間的兵力可以根據需要彈性抽調,所以才能以較少的兵力守衛如此綿長的防線,如此廣闊的領土。羅馬人不分本土、行省都鋪設了縱橫交錯的羅馬式道路網。其存在的首要原因,就是為了便於設置在各防線的軍團能夠根據需要快速移動。“四帝共治製”帶來的結果之一,就是築牆一般阻斷了軍隊之間的流通。而且,既然軍隊之間不再可以彈性流通,那麼各位皇帝也就唯有增強手頭兵力一條路可走。羅馬的總兵力300年來幾乎沒有發生什麼變化,現在卻在短短的10年間,增加了一倍。這種由於責任分割帶來的現象,套用現代的說法,可以叫做“官僚體係化”帶來的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