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0章 戴克裏先時代(11)(1 / 2)

確實,共和時期的執政官和帝國時期的皇帝,名義上都是受主權者委托治國,但在其他很多方麵又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執政官是經由選舉產生,而皇帝卻是經由前一任指定。最大的差異還在於,執政官任期為一年,而皇帝卻是終身製。但是我認為,這是因為領土日益擴大,羅馬公民也逐漸分散發展之後,為適應時代發展需要而不得不采取的對策。在共和製末期,羅馬公民權擁有者,即有投票權的人,數量已經逼近500萬。如何讓這500萬人每年聚集在首都投一次票·如果按照舊製,在首都舉行公民大會投票,根本無法反映真正的民意,頂多隻能反映出首都地區3萬多公民的意願而已。代議製從英國發展起來,已經是一千九百年以後的事情了。直接民主製能夠發揮作用,勢必要受到擁有選舉權的人員數量以及他們所居住的土地大小的影響。

“第一公民”為什麼後來會成為“皇帝”·那是他身兼羅馬全軍最高司令的緣故。

因此,“皇帝”(Imperator)其實是軍方的稱呼。這個詞起源於戰鬥勝利後,士兵對司令歡呼的讚詞。“凱旋將軍”在進入帝國時期以後,也就演變成身兼政治上最高負責人的“皇帝”了。

刻有兩種皇冠的硬幣(左:陽光冠,右:公民冠)但是,無論稱呼是“第一公民”,還是“凱旋將軍”,亦或“奧古斯都”,在公元1、2世紀時,譯詞都可以統一為“皇帝”。因為在當時的羅馬帝國,皇帝的性質,依舊是受元老院和羅馬公民委托治理國家的人物。

要成為皇帝,最重要的,是要得到元老院的承認以及羅馬公民的同意。新皇帝必須在羅馬廣場上向元老院發表就職演說,然後登上元老院議場附近通稱“Rostrum”的演講台,向市民作就職演說。這兩個程序順利結束以後,還要從羅馬廣場爬上坡道前往卡匹托爾山的神殿,向諸神參拜祈求庇佑。這樣才算完成整個就職過程。這期間,新皇帝和其他元老院議員一樣,穿著鑲紅邊的白色托加,目的是為了強調自己身為“第一公民”的身份。

這裏,希望讀者注意,在羅馬皇帝的登基儀式中,沒有中世紀以後的皇帝或者國王即位時必有的加冕儀式。這一點,是最能體現羅馬皇帝特質的地方。沒有加冕儀式,是因為羅馬沒有皇冠,也沒有給皇帝加冕的對象存在。雕像或者硬幣上刻著的羅馬皇帝頭上,一般會戴著東西。這一般是軍團士兵戰後贈送給拯救友軍有功人員的“公民冠”,多用橡樹葉編織而成。紀念戰爭勝利的場合,也跟奧林匹克運動會上給冠軍贈送頭冠一樣,都是用月桂樹的葉子製成的。即使製作頭冠的材料由綠葉換成金、銀,但代表的意思還是一樣的。由於“公民冠”的製作和花冠是一樣的,有時還會在腦門後麵看見連接樹葉用的緞帶打的結。偶爾我們會看到仿光線照射的黃金皇冠,腦後也有金質的連接線,但這是極個別的例子。當皇帝名義上還是“第一公民”,即羅馬帝國還在“元首政治”時代時,並沒有我們現代人印象中的那種鑲嵌著大量珠寶的奢華皇冠。

沒有人能給皇帝戴上皇冠,為他加冕的原因,在於羅馬是由“人”來決定和承認誰做皇帝,而不是“神”。羅馬諸神也是幫助、鼓勵人類奮鬥的神,而不是高高在上命令人類做事的神。也就是說,神靈不會插手人間的人事問題。皇帝人選由人類自己選出,隻要這個人自己願意奉獻力量,履行責任,那麼諸神也會全力支持。

在羅馬帝國,主權人是元老院和羅馬公民。在神靈問題上也是如此。以侍奉神靈為工作的祭司並非專職人員,而是由公民輪值或選舉產生。而神職人員的最高職位“大祭司”,自尤裏烏斯·愷撒以來,一直是皇帝兼任。這樣說來,也許唯一能幫皇帝戴上皇冠的人,就隻有皇帝自己了。以上就是羅馬皇帝登基時的背景。羅馬帝國和人類史上其他帝國有諸多差異,沒有加冕儀式就是其中之一。正因為如此,才會發生下麵這樣一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