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要說明一下,戴克裏先後來劃分的“provincial”,雖然與元首製時期的行省在字麵上是一樣的,但無法再翻譯成行省。拉丁語“provincial”後來直接成為意大利語。從現代意大利的製度來看,這個名詞應該相當於現代日本的“縣”。而將行政區劃進一步細分的背後真正目的,在於方便征收稅金。
如果將元首製時期的羅馬帝國和“四帝共治製”以後的羅馬帝國在行政區劃上進行比較的話,則如下頁圖表所示。
乍看之下,經過戴克裏先重組的後期羅馬帝國,似乎比奧古斯都元首製時期的羅馬帝國,在組織上更為完善,因此也更為合理。既然如此,那麼在政府功能上也應該有所進步才對。但實際上,反而是公元1、2世紀混雜了各類不同的居民共同體的帝國結構,更能保障羅馬人的安全。“羅馬統治下的和平”就是那時的產物。在“羅馬統治下的和平”之下,羅馬帝國的經濟蓬勃發展,各個階層都享受到了繁榮的成果。這是為什麼?
公元4世紀以後,羅馬帝國有著戴克裏先設置的明顯更為先進的組織結構,為什麼卻無法挽回150年後滅亡的命運·如果將巨大的組織進行分割細化,的確會使功能得到提高。但是,人世間的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麵。這就產生了一個新問題:如果說分割重整提升功能雅典、斯巴達、被視為羅馬人祖先所在地的特洛伊等,因過去在曆史上的功績而享受特殊待遇的城市亞美尼亞等地位獨立卻向羅馬臣服的國家及部族一般指被羅馬打敗征服的城市。
羅馬公民權擁有者移居、建設的城市
羅馬帝國前期和中期元首製(公元1、2世紀)
是正麵的利益,那麼這項政策的反麵弊端又在哪裏呢?第一項弊端,分割細化組織結構,必然會使各個領域的從業人員數量以及相應所需的經費隨之激增。之前已經提過,由四位皇帝分擔帝國安全保障責任的“四帝共治製”,已經造成從事國防防衛工作的士兵人數翻了一倍,從30萬增加到了60萬。除了既有的防線兵力外,又增加了由各皇帝直接率領的直屬部隊,所以兵力增加到60萬人也並不稀奇。順便提一句,從這個時期開始,在帝國邊境防禦即在防線守衛的各軍團基地的士兵,開始被稱為“limitanei”,這個名詞的含義,既可以指守衛防線的士兵,也可以說是將守衛防線限定為唯一任務的士兵。在元首製時期,作為羅馬軍隊主要戰鬥力的軍團兵,到了4世紀也已經淪落至此。
另外,由皇帝親自率領、任務是跟隨皇帝隨時馳援外敵入侵地區的官兵,現在則被稱為“palatini”。因為這些兵要隨時緊跟在皇帝身邊,這個名詞應該有“禦林軍”的意思吧。在元首製時期,這本來是近衛軍團兵的工作,但所有的近衛軍團兵加起來也隻有1萬人左右。到了“四帝共治製”時代,每位皇帝手下都有7萬多人。四位皇帝的兵力加起來就有4倍的人數,共計30萬人。此外,由於四位皇帝各有自己的根據地,因此稱為“首都”的地方就增加到了四個。這四個“首都”——特裏爾、米蘭、塞爾曼、尼科米底亞——以前就是帝國的重要城市,因此,不僅有現成的大道、市區及郊區道路以及上下水道,而且羅馬人公認為城市必須具有的公共廣場、公會堂、體育場、圓形競技場、半圓形劇場、公共浴場等諸多設備也都一個不少。唯一欠缺的,就是一座皇宮。
但是,四位皇帝之中,沒有人僅僅滿足於蓋一座公私兩用的普通皇宮。也許是因為這四個人都出身於社會底層,所以他們那種要以有形的事物誇示自己稱帝的意識更為強烈。特裏爾、米蘭、塞爾曼、尼科米底亞經過大幅度的城市改造,足以讓人們忘記這些地方原本是前線基地。不但新建了很多原先缺乏的設施,而且也對舊有設施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當然,一切都是為了向帝國首都羅馬看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