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3章 戴克裏先時代(14)(1 / 2)

但史實告訴我們,公元3世紀開始,羅馬帝國一直苦於應付蠻族的不斷入侵,根本沒有餘力從事維修工作。一直到公元4世紀,羅馬帝國也沒有推動過像樣的維修工程。戴克裏先本人倒是關心基礎設施的整頓工作,隻是僅限於防現在的阿皮亞大道遺址線附近,那些元首製時期被定位為純軍事設施的工程。阿皮亞大道的石板之間曾經是緊密貼合,連風沙都吹不進去,如今石板已經磨損不堪,變成了圓石麵的道路。這還不僅僅是羅馬帝國滅亡之後1500年來無人過問的結果,而是從距離亡國還有300年的公元3世紀開始追溯,整整1800年來棄之不管的結果。研究人員熱衷於研究羅馬帝國知名的軍事力量,以及帝國後期暴增的軍人數量。最後,不同的學派得出的數字也各有不同。像我這樣的作家,隻有取大多數專家認可的數字,即60萬兵力。不知道為什麼,這些專家對行政官僚數量的暴增,就沒有對軍人數量的研究那麼熱心,讓我連個推測數據都提不出來。但據我估計,行政官僚的數量應該不是像軍人這樣僅僅是倍增而已。

元首製時期的羅馬社會,在政治體係上,橫向、縱向都可以自由流動,有能力的人才可以不分軍事、民事,充分發揮自己的才幹,這使得社會資源可以得到有效利用,也符合奧古斯都巧妙搭配中央集權和地方分權的統治哲學。元首製時期的羅馬帝國,用現在的政治詞語形容,就是“小政府,大社會”。一個地地道道的霸權國家,也因此發展成一個龐大帝國的羅馬帝國居然是“小政府”,聽起來像是一個笑話。但正因為是“小政府”,羅馬帝國才有辦法高唱“羅馬統治下的和平”。但羅馬帝國到了後期,轉變成了“大政府”。其主要原因,恐怕還在於軍事、行政兩大機構的膨脹。

我的這一假設,是根據4世紀時的羅馬人留下的一句話:

如今的社會,收稅的人比納稅的人還多。由一名增加到四名的皇帝、翻倍的兵力、龐大的官僚機構,這些都必須要靠國家財政來維持存續。而戴克裏先推動的這場轟轟烈烈的帝國改革,卻是發生在公元3、4世紀之交不滿10年的時間裏。羅馬帝國剛剛脫離“3世紀危機”這一曆史上前所未有的迷途時代。帝國的軸心貨幣第納爾銀幣的含銀比例,在公元3世紀初期的卡拉卡拉皇帝時代,還能勉強維持50%,過了半個世紀之後卻暴跌至5%。這時的羅馬帝國的經濟正處在令人絕望的疲憊狀態之下。重整帝國帶來的大量支出,不可能仰賴日益減少的收入來維持。在戴克裏先推動的帝國改造計劃中,不可避免地要對稅收製度進行徹底的改革。這樣一來,在公元3世紀末4世紀初的羅馬帝國,對稅收的觀念,即所謂的稅收哲學,也將發生巨大的變化。

稅收大國

如果我們將歸納出來的、由開國皇帝奧古斯都所建立、其後300年由曆代皇帝繼承的元首製時期的稅賦哲學,與戴克裏先實施的、製約公元4世紀之後羅馬帝國後期的稅賦哲學進行比較,則總結如下:

奧古斯都稅製——先納稅人再國家。國家僅承擔稅收可以維持的事務。戴克裏先稅製——先國家再國民。國家所需的經費,以稅收形式向納稅人征收。

對於稅收的態度,可以說是來了個180度的大轉變。

在《羅馬人的故事6·羅馬統治下的和平》當中已經詳細敘述過,由奧古斯都創設的元首製時期的稅製,可以歸納如下:

古今中外,沒有一個人會樂意交稅。不僅如此,如果遭受重稅壓迫,還會因民怨引起暴動或者叛亂。

但是,沒有一個國家可以不收稅。個人無法承擔的事務,比如國防、治安、基礎設施建設、社會福利等,必須由作為居民共同體的國家來實施。如果忽略了這些事務,有能力有資產能自給自足的個人,就會和其他人分離,形成社會不安的源頭。

那麼,政府如何擬定讓民眾雖不滿意但可以接受的稅率,就是一個重大問題了。當羅馬帝國還處在共和時期、正在朝著將地中海納為“內海”的霸權國家發展時,擺在他們麵前的有三個前例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