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章 戴克裏先時代(18)(1 / 2)

公元3世紀後半期的羅馬帝國農民,是為了逃避如波浪般接連不斷的蠻族侵略而舍棄耕地,同時也為謀求人生安全和新的生活手段湧入城市。而4世紀以後的羅馬帝國農民,則是為了逃避重稅而舍棄耕地湧入城市。

皇帝戴克裏先通過擴增兵力,成功阻止了蠻族的入侵。但是,由此帶來的負麵影響,正如當時的人們感歎,收稅的人比納稅的人還要多。由此可見,在官僚機構的擴增上,他也“成功”了。這表示,士兵、官僚這些仰賴國庫發工資的人增多了。其結果導致國家需要的經費至少增加兩倍,嚴重的話說不定四倍都有可能。隨著戴克裏先的上台,農民們不再需要逃避蠻族的入侵,相對的,多了逃稅的必要。

雖說情況沒有農民嚴重,但是商人、手工業者也因新稅製遭到了嚴重的打擊。這些人本身住在城市,所以不像農民可以逃離家鄉。但是,兒女們開始不願意繼承父親的職業。此外,創業的人也急劇減少。金融利率也從元首製時期年12%,降低至4%。在貨幣價值不斷下跌的情況下,金融市場利率卻一再滑落。這種現象唯一的解釋就是市場投資意願低落的反應。而與稅製改革幾乎同時,戴克裏先又推出了貨幣改革。

戴克裏先推動的貨幣改革內容,簡而言之,就是為300年來身為羅馬帝國軸心貨幣的第納爾銀幣,作最後一場保衛戰。

當時銀幣的實際價值,已經跌落至含銀量僅為5%。而戴克裏先打算把貨幣價值恢複到當年尼祿皇帝為適應流通量擴大,推行貨幣改革之後的樣子。當時,1羅馬磅(libra,約327克)可以鑄造96枚第納爾銀幣。而公元4世紀初,市場上流通的第納爾銀幣,則是1羅馬磅純銀可以鑄造6000枚的劣幣。所謂劣幣,指麵額價值和實際價值不一致的貨幣。這兩者之間的差距越大,代表貨幣越劣質。在沒有紙幣的年代,麵額價值與實際價值是否一致,是貨幣唯一的信用基準。順帶說一句,現代國家發行的紙幣,其實際價值不過是一張紙,要靠發行紙幣的國家來保證實際價值和額麵價值的一致。一旦這項保證出現危機,紙幣價值也會隨之下跌。在古代,貨幣是由金、銀、銅鑄造,國家保證貨幣價值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上述金屬的含量,使其實際價值不至於下跌。

因此,戴克裏先當然會認為,要讓帝國的軸心貨幣第納爾銀幣恢複價值,就必須要滿足下麵兩個條件。第一,把每一枚第納爾銀幣的重量,恢複到尼祿皇帝改革後150年沒變的3.4克這一定量。

第二,含銀量不變回尼祿皇帝時期的92%,而是改回到奧古斯都皇帝發行時的100%,即重新發行純銀的第納爾銀幣。

順帶一提,從奧古斯都起,到戴克裏先為止的第納爾銀幣含銀率的變化如下表所示:

第納爾銀幣含銀率的變遷

奧古斯都皇帝的改革(公元前23年)3.9克純銀100%尼祿皇帝的改革(公元64年)3.4克含銀92%

卡拉卡拉皇帝的改革(公元215年)3克含銀50%3世紀後半期(公元260—300年)3克含銀5%

戴克裏先皇帝的改革(公元295年)3.4克純銀100%戴克裏先這一大膽的貨幣改革方案,可不是紙上談兵,而是真的付諸實踐。新發行的銀幣質、量兼具,被命名為“阿根圖斯”(Argenteus)。戴克裏先皇帝應該是認為:隻要這種麵額價值和實際價值一致的銀幣在市場上流通,羅馬帝國的軸心貨幣銀幣的信用也會跟著恢複,貨幣信用不足造成的通貨膨脹現象也會漸漸消失不見。含銀率跌至5%的第納爾銀幣就此廢止,改為含銀量依然為5%,但重量將近三倍的“富利”(Follis)銅幣。

理論上,事情應該照著戴克裏先的想法發展。但實際上,新發行的銀幣很快從市場上消失,留下來的舊銀幣和新銅幣,根本無法阻止價值的下跌。因為拿到新銀幣的人不願意脫手,而持有舊銀幣的人又想盡早換成新銀幣,使得舊銀幣的價值進一步下跌。在新銀幣發行後,大多數的貨物價格依舊以第納爾銀幣的價值為準,就足以證明上述觀點。這說明,發行純銀的良幣依然無法抑製通貨膨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