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9章 戴克裏先時代(20)(1 / 2)

迪奧:“我不管你說什麼,給我把身份牌收下,開始服役。如果你繼續拒絕,隻有死刑在等著你。”

年輕人:“雖然我的肉體死了,但靈魂將永存世間。既然身為我主軍中的一員,就不能成為其他軍隊的士兵。”

迪奧:“想想你還那麼年輕。別這麼頑固。現在趕緊服兵役。這是身為帝國一員的青年對國家應盡的義務。戴克裏先、馬克西米安、君士坦提烏斯、伽列裏烏斯這幾位皇帝的直屬軍中同樣有基督教徒士兵。可是他們並沒有舍棄保衛國家的義務。”

年輕人:“他們也許有他們的理由吧。但是既然身為基督教徒,我就不能染上惡行。”

迪奧:“服兵役保衛國家,難道是惡行嗎?”年輕人:“你應該知道士兵實際都是幹什麼的吧·”迪奧:“乖乖入伍。如果你繼續冥頑不靈,我隻有將你的言行視為不屑為共同體服務的證據判處你死刑。”年輕人:“我是不會死的。即便失去了現世的生命,我也會與吾主基督同在。”

主考官迪奧總督寫下判決書,並當眾宣讀:“馬克西米裏阿努斯,因缺乏令人信服之理由,單以反抗心拒絕兵役之罪名,在考慮此事對其他諸多方麵的影響之下,將給予相應的處分。”

總督判決馬克西米裏阿努斯承擔叛國者應受的斬首刑。這名青年聽了判決後高興地大喊:“哦,神啊!我打從心底感謝您。”

到公元303年開始鎮壓基督教徒為止,戴克裏先主政的19年裏,留下記錄的殉教事件隻有這一件。另外,在《殉教者行傳》裏麵,這次事件的上一位殉教者,也是我在《羅馬人的故事12·迷途帝國》末尾引用的信件作者,迦太基主教居普良(Cyprianus)。這個人殉教的時間是公元258年。也就是說,就連出自基督教徒筆下的《殉教者行傳》在敘述殉教者時,講完公元258年之後就一下子跳到公元295年。對基督教徒來說,當然是列出的殉教者越多越好。

可是就連他們提出的史料,也隻有居普良殉教37年後才發生的這起年輕人拒絕兵役的事例。而若將時間跨度延長到戴克裏先鎮壓基督教為止,則時間長達45年。

不過,總督迪奧在判決時,是以拒絕兵役為理由,而不是以基督教徒為判刑依據。這是當然的,因為總督表示過,基督教徒也有服兵役的。不久前,推行征兵製的現代國家意大利,才接受因宗教理由回避兵役的人。條件是這些人必須依法承擔社會福利工作,且服務時間要略長於兵役。這種製度,在羅馬帝國時代當然不會有。大家不要忘了,要到20世紀,社會才會承認“良心兵役拒絕”方式的存在。

話說回來,如果1700年前的古代就有這種製度的存在,也很難保證這個除了基督教之外任何指示都不遵從的年輕人,會不會願意順從國家製定的社會福利體係。正是由於這份不確定,才使身為主考官的迪奧總督作出如此嚴厲的判決吧。因為判決書中清楚地寫著“在考慮此事對其他諸多方麵的影響之下”這一句話。

實際上,在所有職業都淪為世襲製的當時,服過兵役的人其子嗣也隻有服兵役一條路可走。雖說如此,但人在本質上都會厭惡被強迫。但在當時兵力倍增的年代,補充兵力的新兵招募網,自然也要比原來密集得多。

在殉教事件中,主考官迪奧對新兵的合格要求放得很低,也證明了這一點。在身體檢查中,不管體格和視力,隻要身高達到150厘米,就可以通過新兵測試,拿到象征士兵身份的身份牌。

同樣是在羅馬帝國,一個世紀之前的新兵考試可沒有這麼簡單。那個時候還是募兵製,士兵的人數也隻有現在的一半。也因此能夠考慮到維持士兵的質量,募兵時會嚴格遵守哈德良皇帝定下的新兵標準。

當時規定,新兵入伍身高必須在165厘米以上,體格勻稱,視力良好,並具有基本的讀寫計算能力。羅馬帝國一直在全國推行希臘語、拉丁語的雙語政策,唯有軍中以羅馬人的母語——拉丁語為官方語言。所以條件中要求的“讀寫”能力,無論是在不列顛還是敘利亞都是代表拉丁文的讀寫能力。而且,即使這些參軍青年通過以上條件也不等於可以馬上入伍。一般情況下,還要經過4個月的“試用期”(probatio)。這段期間測試當事人是否適應軍隊生活,具體活動包括持武器參加演習,以及一些軍中實習。隻有通過“試用期”的人,才能允許入伍。脖子上掛著刻有所屬軍團、個人姓名的銅質身份牌(signaculum),向身兼最高司令的皇帝表示效忠,之後才正式成為羅馬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