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戴克裏先實施的、日後被基督教徒形容為“大鎮壓”的政策,第一道敕令在公元303年2月24日向全國發布。這道敕令的原文,無論銅版或書信都沒有留下。我們現在參考的,是研究人員拿出考古學家複原古代陶瓷碎片的毅力,將基督教徒留下的支離破碎的文字記錄,重新進行整理歸類後複原的內容。根據這些研究成果可以看出,對基督教的鎮壓政策也和戴克裏先的其他改革政策一樣,不但係統而且徹底。
一、所有基督教教堂,皆從地基開始徹底破壞。即使教堂使用的是私人住宅,也不得例外。
二、不問理由,嚴禁基督信徒集會。彌撒、洗禮、婚禮、葬禮皆適用本禁令。
三、《聖經》及一切類似書籍、彌撒所用的器具、十字架、基督像等,全部沒收並銷毀。
四、基督教徒中屬於上流社會者,以往在訊問時享有免於拷問等諸多特權,如今依法剝奪其全部特權。
五、承認身為基督教徒者,將喪失包括法庭辯護權在內的、受羅馬法律保護的一切權力。
六、沒收由信徒捐贈累積的所有教會資產,交由拍賣行進行拍賣,所得資金分配給教會資產所在地的地方自治體,或與基督教徒無關的職業社團。
七、所有承認身為基督教徒者,開除一切公職。
這等於是戴克裏先向基督教發出的宣戰通告,而且,所有的政策都由皇帝派遣軍隊嚴格執行。
這道敕令在其他地方的推廣情況不得而知。不過在戴克裏先直接管理的帝國東方,遭到了基督教徒的激烈反抗。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出,帝國東方的基督教普及率要比西方高得多。在戴克裏先定為首都的尼科米底亞,有一位基督教徒撕毀敕令,然後繞著廣場邊跑邊喊“基督教必然勝利”之類的話。這名男子立即遭到逮捕,並被處以死刑,成為敕令發布後的第一個殉教者。
而且,這件事發生不久,尼科米底亞的皇宮就兩次失火,而且是在很短的時間內發生了兩次。第二次火災的起火點,就在皇帝寢室附近。不用說,皇宮裏的所有人,從上到下都受到了嚴密的訊問。到底火災的原因是意外還是惡意縱火,現在已經不得而知。不過在訊問之下,發現皇宮內有大量基督教徒存在。下層的用人隻是被逐出皇宮,而上層人員則被處以死刑。可見,戴克裏先沒有忘記五年前在祭典中劃十字的人。
根據記錄,由這道敕令引發的基督教徒暴動,除了小亞細亞之外,範圍還波及敘利亞。不過戴克裏先毫不猶豫地派了大軍前往鎮壓,使得這些暴動在擴散前就消弭了。軍方可是完全站在戴克裏先這一邊的。一旦邁出步子就絕不回頭的戴克裏先,很快就公布了第二道敕令,隻不過,第一道敕令的對象是全體公民,而第二道敕令則是給各“縣”長官的指令。
第二道敕令的掃蕩對象,針對的是構成基督教教會組織的中樞——主教、牧師、副牧師等神職人員。各“縣”長官受命,必須將這些人逮捕入獄。
緊接著,戴克裏先又棒打落水狗般地發布了第三道敕令。這道敕令仍然是發給各“縣”長官的指令,裏麵強製要求在押的神職人員舉行對羅馬諸神的獻祭儀式,並規定,接受者馬上釋放,抗拒者即刻處死。這道敕令的實施結果,隻有四人被處死,其他全部被釋放,隻是不能確定這個數字是否包括羅馬全境的神職人員。據研究人員表示,戴克裏先在訪問羅馬並舉行凱旋儀式之後,回到尼科米底亞,也就是公元303年年末,才頒布第四道,即最後一道敕令。這道敕令依舊是給各“縣”長官的指令,隻是在四道敕令中,這條敕令最殘酷,也最不符合羅馬人的性格。
以前圖拉真皇帝對基督教徒製定的政策,但凡非正式的控告、匿名控告皆不予受理。如今這項傳統政策也成了過去式。現在即使無人控訴,隻要傳聞某人是基督教徒,當事人就會遭到政府的逮捕、訊問。這些教徒,無論男女老少,都要強製向羅馬諸神行禮,抗拒者依令處以死刑或判處勞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