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戴克裏先浴場於公元295年開工建設,公元305年完工,以羅馬時代的建築而言,花費10年時間來修建的,算是很少見,可能是由於這一建築實在過於龐大了吧。在戴克裏先動工之前,最大的浴場是卡拉卡拉浴場,能夠容納1600人同時進場。而戴克裏先浴場的規模則為3000人。當然,這個數據並不僅僅包括享受熱水浴(calidarium)、溫水浴(tepidarium)、冷水浴(frigidarium)等三溫暖的人,應該還包括享受浴場內各項其他設施的人。因為羅馬式浴場,特別是皇帝捐贈的浴場,必定會附帶體育場、圖書館、畫廊、音樂廳、遊戲室、散步長廊等各項設施。
此外,冷水浴也代表使用者可以在中央的寬闊泳池裏自由地泅水。在羅馬式浴場中,冷水浴池的周圍必定配有大理石雕刻的諸神裸像立在那裏供人欣賞。如果在不滿百年後發生的異教徒迫害風暴中,羅馬的浴場沒有遭到破壞,光是一座浴場就可以成為一座博物館。難怪這座浴場,在當時被羅馬人稱為“平民的宮殿”。
到了一千八百年後的現代,卡拉卡拉浴場由於長年成為建材挖掘場,雕像、大理石板遭人洗劫一空,成了一片廢墟,但遺址的規模還在。這是因為羅馬的市中心隨時代的變遷而向北遷移,卡拉卡拉浴場所處的南區未被時代的潮流波及。而反觀戴克裏先浴場,到了引進鐵路的20世紀之後,成為羅馬的市中心。現在的浴場周邊,三麵被中央車站、財政廳,以及羅馬最高級的飯店包圍。因此,戴克裏先浴場沒有像卡拉卡拉浴場一樣,留下完整的遺址供後人憑吊。現在專用為博物館的,隻是整體中的一個區域而已。不過,如果我們發揮想象力,還是可以感受到其曾經的宏偉和壯麗。
現在的特魯美博物館正門麵朝中央車站方向,裏麵陳列著之前被分成四份後的四分之一的美術品以及眾多的曆史遺物。當我們買票進入之後,在館內環繞一圈,會覺得步行距離相當長,其實這隻是大浴場的一個區而已。
逛完一圈離開博物館,沿著遺跡步行片刻,就到了一個叫做“共和廣場”的地方。當地人習慣稱之為“PiazzaEsedra”(半圓形廣場)。廣場中央有一道噴泉,叫做娜雅蒂仙女噴泉。
在廣場的一角有一座教堂。一般教堂的正麵多為平麵,但這座教堂的正麵是凹進去的,呈弧形。因為這座教堂的牆麵直接沿用了戴克裏先浴場的“熱水浴室”和“冷水浴室”的間隔牆,所以才有這麼奇特的外形。
進入教堂內,就是原先的“溫水浴室”。穿過這裏往裏走,會看到一片廣闊的空間。教堂主體部分,可以說占據了昔日的整個“冷水浴室”。也正因為沿用原建築,這座教堂並不像一般教堂那樣呈縱向的十字,而是呈橫向的十字形。建築內的8根圓柱,從完工到現在也經曆了1700多年的歲月。這座教堂如此奇特的原因,在於米開朗基羅被當時的羅馬教皇委任教堂建設任務後,打算盡可能將原有建築的風貌保存下來。而教皇想在這裏建築教堂,是因為傳說建設戴克裏先浴場時,曾經強迫4萬名基督教徒在這裏做勞工。這座浴場於公元295年開工,而鎮壓基督教徒的敕令卻是在公元303年才開始頒布,所以這座巨大的浴場並非完全由基督教徒所建。不過在施工的10年中,最後兩年的確是遇上了強製基督教徒勞動的時期,所以教堂的名字才會稱為“安傑利聖母堂”(Santa Maria Degli Angelli)。不過當時已進入文藝複興時期,作為意大利文藝複興的代表藝術家之一,米開朗基羅想要在修建基督教堂時,保留羅馬的異教色彩,對他來說並不是什麼為難的事情。
但是多虧了他的這一行為,使我們這些後人又多了一處可以體驗羅馬人空間感覺的地方。另一處,自然就是哈德良皇帝修建的萬神殿。也許還是有屋頂的建築,更適合人們去感受它的內部空間吧。
當我們蒙米開朗基羅的恩惠,體驗過大浴場內部的空間感覺之後,就該走到外麵去感受一下整個浴場的宏大規模了。出了教堂,穿過廣場,走到在呈半圓形環繞廣場的長廊裏。在18世紀重新開發此地為廣場時,為了修築國家大道,半圓形長廊的中央部分曾經被拆除。現在我們必須運用豐富的想象力,將眼前熙熙攘攘的人群和絡繹不絕的汽車統統掃除,才能進入曆史的時光隧道。而半圓形的長廊曾經遭受拆除的事實,也要在大腦中自動忽略。因為這個半圓形的長廊,正是廣闊的戴克裏先浴場的外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