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8章 君士坦丁時代(5)(1 / 2)

也許要到得知多年同僚淒慘下場之後,戴克裏先才能領悟到退位的真正含義吧。前任正帝隻是一個稱號,一旦沒有了聽命於自己的軍隊,對其他人也就再沒有影響力可言了。失去地位,也就代表失去了權力。在斯普利特的宮殿內的確有寬廣的兵營,但那裏派駐的是保衛卸任皇帝的警衛兵,而不是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的士兵。如果對付強盜之類的敵人,倒是綽綽有餘,但還稱不上軍事力量。

公元310年開始,隨著馬克西米安的退場,有關戴克裏先的記載也就很少看到了。不管正帝還是副帝,甚至被定為篡位者的馬克森提烏斯,在公元310年之後,所有掌權者都開始恣意行事,不再理會戴克裏先的意見。再加上一年後,公元311年,帝國東方正帝伽列裏烏斯也去世了。當時他才51歲,據說是得了不治之症。自戴克裏先創設“四帝共治製”以來,東方正帝向來是四位皇帝中地位最高的,現在占有這個位置的伽列裏烏斯也倉促地退出了舞台。再加上戴克裏先已經失去影響力,“四帝共治製”今後的存續更加困難。

伽列裏烏斯去世留下的帝國東方正帝的空缺,由西方正帝李錫尼橫向填補。他與手下所有的宮廷人員一起遷入了多瑙河附近的塞爾曼。但是,原本由他占有的帝國西方正帝的位置,並沒有讓西方副帝君士坦丁升任。此外,帝國東方副帝馬克西米努斯,也依然處於副帝的地位。

曾經有人表示,如果李錫尼將君士坦丁升格為帝國西方的正帝,把由此造成的西方副帝的空缺,交給五年來一直被排除在“四帝共治製”體係之外、由此背負篡位者汙名的馬克森提烏斯,那麼“四帝共治製”就可以繼續存續下去。但這也隻是理論上有一定的可行性。

問題是,“四帝共治製”並非由四名掌權者討論後創設的體製,而是當初登基成為羅馬帝國唯一皇帝的戴克裏先,在掌握絕對權力之後,決定把過半的權力,即軍事力量分給其他三個人,並且利用他個人的權威和權力,換句話說在強製之下,才得以實現的體製。這不是合議的結果,而是專製的產物。在戴克裏先失去影響力,而繼承“四帝共治製”,並具有繼承體製不可或缺的軍事才能的伽列裏烏斯也去世之後,“四帝共治製”走向完結也就成了必然的結果。

公元311年5月,伽列裏烏斯去世之後,情勢演變成一名正帝、兩名副帝的“三帝”和此時被判為“國家公敵”(hostispublicus)的馬克森提烏斯四人逐鹿的狀況。在這種局勢下,除非當事人具備出類拔萃的才幹,否則沒有官方立場就很不利。而陷入不利的人自然容易招致其他對手的聯合攻擊。在正帝李錫尼的根據地塞爾曼和副帝君士坦丁的大本營特裏爾之間,背著皮筒的信使策馬往來的次數明顯多了起來。

正帝李錫尼和副帝君士坦丁之間的同盟到底是誰先提出來的,我們不得而知。也許是軍事上毫無建樹的李錫尼,打算利用君士坦丁消滅馬克森提烏斯。又或者是現已年逾35歲的君士坦丁認為此刻是實現野心的大好時機,因此主動接近李錫尼。不管怎麼說,分別是46歲和36歲的兩位掌權者決定聯手合作。

兩人之間具體達成了哪些同盟協議,現已不詳,僅知有下列內容:君士坦丁將同父異母的妹妹君士坦提婭嫁給李錫尼,而李錫尼則默許君士坦丁對馬克森提烏斯動兵。婚禮的時間定在對馬克森提烏斯的作戰結束之後。

乍一看,這一同盟條件明顯對李錫尼有利。因為締結同盟時,對馬克森提烏斯的作戰尚未開始,結果還未可知。而李錫尼既不需要公開表示支持君士坦丁的行動,也不需要派遣任何兵力作支援,隻要信守“按兵不動”的承諾即可。而這點承諾的回報,卻是獲得正帝副帝都必須具備的條件,即迎娶公主為妻的機會。

君士坦提婭的母親狄奧多拉是前任皇帝馬克西米安的女兒,因此有皇家血統。君士坦丁這是以一年前在馬賽逼死的政敵的外孫女作為同盟的政治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