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9章 君士坦丁時代(6)(1 / 2)

君士坦丁和馬克森提烏斯之間的對決,在這樣的背景下展開,並非如此前基督教徒所傳播的,是因基督教誨覺醒的人與活在黑暗異教下的人之間的決戰。這場對決,僅僅是領袖之間的較量。而在這場對決中,也終於出現了一位羅馬史上暌違已久的、不將“後勤”當成狹義的“logisticus”而是廣義的“ars”的領袖人物。

決戰

與帝國其他地方相比,意大利本土的經濟實力依然首屈一指。馬克森提烏斯除了擁有意大利本土,還控製著土地肥沃的北非地區。當君士坦丁預期南下入侵時,馬克森提烏斯組建的兵力之多,超過羅馬史上任何一位皇帝。一說有17萬名步兵和1.8萬名騎兵。其中,重裝步兵主力是羅馬傳統的近衛軍團兵。輕裝的騎兵主力出身於北非的毛裏塔尼亞,早在圖拉真皇帝時代就以驍勇善戰聞名於世。除此之外,還包括以意大利北部的拉文納、意大利南部的米塞諾為基地的駐港海軍。無論是軍隊數量還是戰鬥力,都不落人後。剩下的,就看馬克森提烏斯能否靈活指揮運用了。

相對的,作為進攻一方的君士坦丁,其麾下擁有9萬名步兵和8000名騎兵。數量上,隻有馬克森提烏斯的一半。而且,還要留出部分守衛萊茵河防線來防止蠻族入侵。高盧海軍肩負著萊茵河和多佛爾海峽的警備任務,自然也不可能調來地中海作戰。不過,君士坦丁手下的官兵,雖然在人數上要落後,但在戰鬥力上略勝一籌。首先,司令官君士坦丁和麾下士兵一起同生共死過7年時光。而且,這些年君士坦丁率軍對抗北方蠻族,大大小小的戰鬥中從未有過敗績。如此一來,君士坦丁和其麾下的士兵自然團結一致,上下一心。也許君士坦丁也深知這一點,所以在第一次與同胞羅馬人開戰時,決定僅率領4萬名步兵和騎兵前往。

當然,這4萬人是絕對的精銳。君士坦丁身為副帝,具有保衛高盧、不列顛及西班牙的責任,不能把派駐在當地的所有部隊調離。即使形勢允許,恐怕他也不會這麼做。率領大軍進攻自然會給迎擊方造成更大的壓力,但己方後勤補給方麵的難度也會增加。君士坦丁要進攻的意大利本土地區,固然現在由馬克森提烏斯掌控,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由前任正帝馬克西米安直接統治。而這名前任正帝,兩年前才在馬賽死於君士坦丁之手。對於君士坦丁來說,進攻意大利本土雖然名義上有討伐篡位者的優勢,但實際上與進攻敵人領地處境相同。從現實的角度來說,最好別指望當地的居民會樂於提供糧草。

在意大利和高盧之間橫貫著阿爾卑斯山脈,共有四條道路可以穿越其中。這四條道路早在帝國初期就已鋪設成羅馬式的石板麵大道,大家可以將其看成現在的高速公路。

第一條路徑,即最北邊的路徑,由意大利的奧斯塔北上,穿過名為大聖伯納德的山口進入萊蒙湖,經由日內瓦進入裏昂。

第二條路徑,同樣以奧斯塔為起點,但不是北上,而是向西穿過小聖伯納德山口,最後到達格勒諾布爾。

位於第二條路徑南部的第三條路徑,是由都靈出發後向西行,穿過蘇薩峽穀後跨越阿爾卑斯山脈。跨越阿爾卑斯山脈之後,向北可以到達裏昂,向西可以到達羅訥河河畔的瓦朗斯。

第四條路徑,以熱內亞為起點,經過尼斯進入法國南部,該路線主要沿著上述路徑說明中以現代地名標注的所有城市,均起源於羅馬時代,這一事實也證明這四條路徑是羅馬帝國統治高盧地區的關鍵道路。羅馬人不僅將道路全線鋪上石板,而且還沿路挑選適當的地點建設城鎮。這些城鎮不僅供往來旅客休憩,打算向旅客做生意的人也漸漸遷入、定居。比如,有法國南珍珠美譽的尼斯,在羅馬時代名叫尼卡亞(Nicaea)。尼斯是這個名稱轉為法語發音之後的新詞。

在這四條路徑中,當年尤裏烏斯·愷撒在高盧戰役中最常利用的是第三條。因為即使在冬天,這條路上的積雪也不多,而且直通高盧地區的中心。時隔370年之後,對從反方向行軍而來的君士坦丁來說,還有另一個優勢。隻要軍隊到達蘇薩峽穀,之後沿著橫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周邊平原進軍即可。也就是說,在君士坦丁的作戰計劃中,在進攻首都羅馬之前,必須先拿下整個意大利北部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