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章 君士坦丁時代(13)(1 / 2)

公元315年初秋發生的第一場戰鬥,地點在多瑙河附近,潘諾尼亞地區的小鎮西巴萊。潘諾尼亞地區屬於李錫尼的管轄區域,而西巴萊位於李錫尼的宮殿所在地塞爾曼西北70公裏處,很明顯是君士坦丁主動發起的攻擊。當時李錫尼能動員的兵力有3.5萬人,而君士坦丁隻有2萬人兵力。君士坦丁要想以少勝多,盡早掌握戰鬥的主動權就顯得尤為重要。當時君士坦丁親自率領騎兵軍團衝進敵軍陣營,讓人忍不住聯想起當年亞曆山大大帝如何率領大軍衝向5倍於自己的波斯大軍的情景。不過,羅馬士兵的戰鬥力可不是波斯軍所能比的。這場激戰一直持續到日落。君士坦丁能始終占據戰場優勢,倒不是因為官兵個人戰鬥力特別強,主要還是指揮者能力存在差距。

到了夜晚,李錫尼及其軍隊拔營向東逃走,當時李錫尼對士兵宣稱是撤退而非敗逃,可他甚至連首都塞爾曼都棄之不顧,就直接一溜煙地逃到了色雷斯地區。底下的士兵對局勢自然也是心知肚明。途中部隊人數從3.5萬人減少到2萬人,倒不是部下背叛,而是官兵拋棄了他們的首領。第二場戰鬥,發生在色雷斯與其南邊的馬其頓交界的山區。據說這一仗打得比第一場還要激烈。隻不過,要想讓有逃跑之意的官兵回心轉意,並帶來戰鬥的勝利,就必須要有萬中選一的高級將領才行。敵軍光是占據追擊的立場,就已經處於優勢地位。一如所料,第二場戰鬥李錫尼又落敗了。

此時,兩年前與李錫尼結婚的君士坦提婭,以當時婦女少見的意誌和膽識,出來調停丈夫和兄長之間的鬥爭。可能是調停有效吧,兩位皇帝在這一年的12月達成和解,條件是李錫尼必須退到小亞細亞以東。雖然不知道能維持多久,但羅馬人之間的內戰至少算是暫時平息了。

不過,君士坦丁不忍拒絕妹妹的懇求而選擇和談,這隻是表麵上的姿態,實際上,應該是君士坦丁盤算這次談和對自己絕對有利才作出的決定。一旦李錫尼退到小亞細亞以東,就意味著他退出了多瑙河防線的守衛工作。不負責多瑙河防衛工作,也就代表他放棄了多瑙河部隊的作戰指揮權。

如此一來,君士坦丁麾下就擁有了萊茵河防衛部隊和多瑙河防衛部隊這兩支羅馬軍中最強的軍事力量。相對的,因為講和而撿回一條命的李錫尼手下,隻剩下向來因軟弱而被輕視的東方部隊。現在李錫尼已經算不上是危險的競爭對手了。

君士坦丁的性格不是那種喜歡趁勢一鼓作氣爬到樓層最頂端的人,他具有每到樓梯口就停下腳步,回顧確認成果,之後再向下一個目標挺進的特質。這時他才40歲,不用擔心健康問題,可能他也認為不必急於成事。恐怕君士坦丁這個人,是與“躁進”一詞最沒有緣分的人。

而不躁進,意味著這個人在不適宜倉促行事時,會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為日後作準備。君士坦丁在公元306年剛剛登上權力舞台時,根據地位於萊茵河的支流摩澤爾河上遊的特裏爾,現在德國的最西邊。在公元312年戰勝馬克森提烏斯之後,他把根據地遷到了意大利的米蘭。在公元315年戰勝李錫尼之後,他的根據地又移到了羅馬帝國後期多瑙河防線的關鍵要地、靠近多瑙河的塞爾曼,現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的米特羅維察。這些舉動給人的感覺是他一步步將棋子向東方移動。也許僅從這件事情就可以推測出君士坦丁腦海中是如何勾畫羅馬帝國的形態的。但是,君士坦丁優秀的地方在於,樹立大目標之後能將完成這一目標的路徑分成很多小步驟,然後一步一個腳印認真執行完畢。

在與李錫尼暫時講和之後,公元316年到322年這7年時間裏,君士坦丁忙於擊退北方蠻族的進攻。這段時間裏,萊茵河東岸的法蘭克和阿拉曼兩個部族,以及多瑙河北岸的哥特人,時隔多年後再次突破了防線,攻入羅馬境內。如果此時君士坦丁繼續專注於對李錫尼的圍剿,繼續不斷地向東進軍,隻怕蠻族會深入歐洲大陸內部,進行慘無人道的燒殺劫掠。就算君士坦丁真這麼做,把李錫尼逼上絕路,登上唯一最高權力者的寶座,人民也不會忘記以排除異己為優先、容許蠻族入侵掠奪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