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7章 君士坦丁時代(14)(1 / 2)

因為這些蠻族並不像羅馬軍隊那樣,有組織和有紀律。他們一旦突破防線入侵之後,會為了獲得更多的財物而四處活動。如果麵對的是有組織的軍隊,隻要擊破其集團就可以達到目的。而對象是蠻族的話,這種作戰方法就不管用了。唯一的辦法,就是徹底搜尋分散在各地的蠻族小集團,逐一進行擊破。而在完成各個擊破任務之後,又輪到羅馬軍渡過萊茵河攻進對方的根據地。為了讓蠻族刻骨銘心地記得入侵羅馬會有什麼樣的下場,有時還必須做些殘酷野蠻的行為。而在羅馬的政策中,如果有任何部族願意對羅馬表示恭順,願意提供兵力構築友好關係的話,羅馬方麵也會欣然接受。這也就難怪克裏斯普斯要恢複高盧地區的和平,將不願停止敵對行為的蠻族趕入萊茵河東岸遠處,需要花費五年的時間。盡管如此,在這五年的時間裏,從來沒有發生過需要父親君士坦丁出兵支援的情況。作為年輕將領,第一次領兵打仗,可以說打得極為漂亮。

多虧有了克裏斯普斯的英勇善戰,君士坦丁才能將注意力集中在多瑙河地區。至於這條戰線上的戰鬥究竟是何時開始的,沒有明確的記錄。但是這條戰線上的敵人,是北方蠻族中最為龐大、彪悍的哥特人。但也正因為如此,哥特人和其他蠻族不同,軍隊是有組織的行動。說不定哥特人和君士坦丁率領的羅馬軍隊作戰時,會采用兩軍在平原布陣會戰的方式。

雖然說開戰的年份不詳,但結束戰爭的年份卻留下了記錄。據說一直到公元322年的夏天為止,君士坦丁及其大軍在多瑙河南岸的反擊戰中始終占據優勢,而到了11月時,雖然要麵臨不利於戰鬥的季節,他們還是著手準備進攻多瑙河北岸。

所謂的準備,就是要讓200多年前圖拉真皇帝在多瑙河上修建的、長達1公裏以上的石橋恢複通行。這座“圖拉真橋”的20個橋墩是用堅固的石材建造的,但由石墩支撐的供應人馬車輛通行的橋麵,則是木結構。在公元3世紀後半期,羅馬帝國放棄達契亞行省時,木造部分已被拆毀。由於羅馬帝國撤出由圖拉真皇帝征服並行省化的達契亞地區(現在的羅馬尼亞),這一地段的多瑙河再次恢複邊界最前線的地位。因此,軍方出於防衛需求,將河流上的橋梁拆除。

君士坦丁計劃的攻打多瑙河以北的方案,必須要讓大軍渡河才能實現。因此,必須要建造橋梁。公元322年的準備工作就是征集大量的木材,投入大量官兵,將圖拉真橋恢複到公元103年完工時的模樣。不過工程本身肯定要比200多年前簡單隨意得多。畢竟,現在隻要求這座橋能通行就行。等到在對岸擊敗哥特人、渡橋回來後,這座橋還是要當場放火燒掉的。

攻打多瑙河北岸的戰鬥最後勝利結束,被擊敗的哥特人,隻得向羅馬求和。君士坦丁以將4萬名哥特男子編入羅馬軍隊為條件,答應了對方的和談。

這樣,到公元322年,君士坦丁總算脫離了7年來糾纏不休的北方蠻族問題。這也意味著,對君士坦丁來說,從最後一個樓梯口一躍登上樓層最頂端的機會來了。

公元324年,李錫尼59歲,君士坦丁49歲。年輕10歲的君士坦丁再向李錫尼開戰時,再也不需要打著什麼幌子或者尋找借口了。這時他已經不需要隱瞞為爭奪皇位而發動戰爭的事實。

李錫尼也早料到這一天遲早會來,所以他趁著君士坦丁集中精力與北方蠻族作戰時,集結好大軍嚴陣以待。

李錫尼在陸地上的兵力,包括15萬名步兵,1.5萬名騎兵。海上的軍力,包括從埃及調來的130艘,塞浦路斯島和敘利亞·巴勒斯坦各110艘,共計350艘的三層槳帆船。

相對的,君士坦丁這邊的兵力,騎兵步兵合計有12萬人。數量上雖然不占優勢,但這些都是剛剛與蠻族作戰過的士兵,可謂是久經沙場,戰鬥力非比尋常。除了這些陸上兵力,還從意大利和希臘召集了200艘三層槳帆船。

攻防雙方都準備了軍用槳帆船,是因為李錫尼的勢力範圍在小亞細亞以東,而君士坦丁的勢力範圍在巴爾幹以西。雙方勢力的分界線,正好是分隔歐洲和亞洲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馬爾馬拉海,以及通過達達尼爾海峽向南可以看到的愛琴海。由於地勢因素的影響,這場爭奪帝國霸權的戰鬥,成為了一場海路聯合的大型作戰。君士坦丁決定親自指揮陸上作戰,海上作戰的指揮權,則交給兒子克裏斯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