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項優點,隻怕是因為羅馬帝國原是拉丁語和希臘語並存的雙語帝國,而拜占庭屬於希臘語圈。首都羅馬,不用說,自然是拉丁語圈的中心。《新約聖經》在一般民眾中普及,也是在翻譯成希臘語之後。而基督教徒也大多身在羅馬帝國東方的希臘語圈之內。在十二使徒時代,神職人員還都是猶太人,現在則是希臘人占了大多數。而且,拜占庭不像敘利亞的安條克那樣完全屬於東方,而是位於古代人心目中歐洲和亞洲的分界點上。這樣,在君士坦丁看來,拜占庭正是最適合做新生羅馬帝國首都的城市。
隻不過,當君士坦丁將首都定在拜占庭之後,隨之產生了一項讓他煩惱、有時甚至要發發牢騷的問題,那就是帝國的中樞機構,開始由喜好議論的希臘人掌控。如果說羅馬人是“多做少說”的話,希臘人則是典型的“先說再做”的民族。
君士坦丁看上拜占庭的另一個原因,恐怕正是因為這座城市以前不是羅馬世界中的重要城市。帝國的每一個重要城市,其城市結構都極力模仿羅馬,讓人覺得好像是縮小版的羅馬市。比如在城市內部構造上,各個城市除了都建有稱為“forum”的大型公共廣場、圓形競技場、大競技場、半圓形劇院、大浴場等公共建築之外,最多的就是各類神殿。由於羅馬人屬於多神教民族,每一個神靈都要修建神殿,所以在城裏放眼望去,映入眼簾的馬上就是多得手指都不夠數的神殿。由於當時還是非基督教徒占多數,如果膽敢拆除這些神殿修建教堂的話,肯定會遭到強烈的反對和抵抗。按照君士坦丁的個性,他在言行舉止上會盡可能避免刺激與自己意見相左的派係。從他的眼光來看,拜占庭隻是一個小型的地方都市,神殿數量不多,即使拆除也不會引起大的反對,實在是一個上好的定都地點。
一個原先就沒有傳統建築可言的地方,正適合用來重新建設。這些建設,不僅包括神殿,也涵蓋其他公共建築。換句話說,拜占庭實質上就是一大片空地,君士坦丁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將拜占庭建設成一座新首都。在羅馬市,羅馬傳統諸神的存在感畢竟太過強烈。在君士坦丁施政後期,也曾經在“異教”聖地羅馬市建設教堂。不過,這些教堂都位於市郊。因為“異教”的神殿占滿了市區的中心位置。在這個時代,拆除神殿在政治上還是不明智的做法。
據說新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建設工程,開始於公元324年。如果這項記載屬實,那麼開工時間應該是在打敗最後一名對手李錫尼前後。建設新首都的計劃,恐怕老早就在君士坦丁腦海中成形。而且,君士坦丁嚴命部下,必須突擊趕工,盡快完成。最終,慶祝新首都落成儀式是在公元330年5月11日舉辦。
如此算來,新首都的建設僅僅用了6年的時間。為了建設新首都,君士坦丁從帝國各地征調建築師、建築工以及雕刻匠等必需人員。不過,他並沒有采取強製征召的方式,而是利用提供工作、報酬,甚至提供可供全家居住的大房子這樣優惠的條件來招賢納士。一座新城市能否發展,與這座城市能吸引多少人才定居息息相關。正因為有優惠的政策,與帝國其他城市公共建設日益衰減的情況相反,新首都及其周邊反而引發了一場小型的建築潮。隻因為君士坦丁要建設一座不輸給首都羅馬的新城市。永遠的首都羅馬,是建國千年以來人們一點一點建設而成的。幾年的突擊趕工不可能趕得上千年的成果。而拜占庭之所以能建設出一個及格的模樣,在於專製君主強韌的意誌,以及無上限的資金投入。
現存的一份記錄記載著新首都之中存在哪些建築物。不過,這份記錄的記載時間是新首都竣工百年後的公元5世紀初期,因此,不能拿來說明君士坦丁時代的城市模樣。不過,還是可以窺探出下麵幾點結論:
第一,君士坦丁將這座新首都命名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olis),意為“君士坦丁的首都”。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羅馬是羅馬人的首都。相反,君士坦丁堡(英語Constantinople),則純粹是皇帝君士坦丁個人的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