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羅馬帝國後期,不僅軍事人員專業化,就連行政人員也跟著專業化。換句話說,羅馬帝國正在走向官僚大國的道路。在君主專製統治下,協助治國的人,隻要對君主唯命是從即可。在帝國後期,教授法律的私塾數量急劇增多,大家不是要學習法律當律師,而是因為對國家公務員來說,具備法律知識對以後的升遷比較有利。在皇帝的敕令等同於國法的時代裏,以前用於各類審判的公會堂,現在頂多當成商業會談的場所使用。
在戴克裏先推行的改革當中,君士坦丁幾乎照搬了其中關於行政和稅製的改革方案。因為當時的行政改革適合於現在的絕對君主專製政體,而稅製方麵,不是按照稅有多少就做多少事的觀念,而是反過來,根據國家有多大需求就征多少稅的理念來征收。顯然,後一種理念對專製君主君士坦丁來說,是再好不過了。
隻是,這個時期以後的稅製詳情,後人完全不得而知。也許是稅製沒有像元首製時期那樣維持固定的稅率,國家隨需求金額征稅,稅率本身也隨之一再變動的緣故。現存的資料中,偶爾會發現非全國性的而僅是針對某個地區的征稅記錄,而稅率之高讓人禁不住懷疑是不是眼睛出了問題。雖然如此,但目前關於帝國後期稅製的研究還沒有確切的成果呈現,因此這些資料的真偽還有待商榷。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元首製時期的稅收,絕對比較低。
不過,在貨幣政策上,君士坦丁可就完全與戴克裏先分道揚鑣了。在當時,銀幣的價值正在無限度地向下探底,政府必須要拿出一套根本性的改革方案。在這個方麵,君士坦丁可以說是發起了強勢的革命。按現代的說法,就是將銀本位製換成了金本位製。
貧富差距
自開國皇帝奧古斯都建製以後,羅馬帝國的貨幣300多年以來一直維持銀本位製。這是一項以第納爾銀幣為軸心貨幣的製度。帝國內所有的物產和服務,都是以“第納爾銀幣”或者“塞斯特斯銅幣”來標價,就足以證明這一點。
被稱為奧裏斯的金幣,並非市場上常見的流通貨幣。因為是純金打造,意義相當於現代的金條。而奧古斯都在確立帝國的貨幣製度時,也將各類貨幣之間的彙率固定為1奧裏斯金幣=25第納爾銀幣=100塞斯特斯銅幣=400阿斯小銅幣,並由國家負責監督,維持實際價值和麵額價值的一致,以使彙率能夠保持穩定。而在元首製時期的帝國,也有這個經濟實力來維持實際價值和麵額價值的一致。然而,這股經濟力量隻能維持到公元1世紀和2世紀的200年間,到了公元3世紀之後就不可避免地衰落了。其結果就是造成貨幣的實際價值和麵額價值的差距日益擴大。
從公元前2世紀布匿戰爭結束之後開始,到公元2世紀這400年的漫長歲月中,說到羅馬的貨幣,首先想到的就是第納爾銀幣,而且,這種銀幣的信用度,要比古代其他國家發行的銀幣高得多。對羅馬來說,東方出產的香料向來是大量進口的商品,而從原產地印度起,羅馬以東挖掘出來的貨幣,大多數是第納爾銀幣。這一點足以證明上述觀點。到了公元2世紀末的五賢帝時代末期,銀幣的信用開始下滑,即麵額價值和實際價值之間開始產生差距。總而言之,貨幣價值開始下滑。而下滑速度進一步加快則是發生在稱為“迷途帝國”的公元3世紀。作為羅馬帝國軸心貨幣的第納爾銀幣的實際價值,含銀量低至5%。所謂的銀幣,已經淪為僅是鍍銀的貨幣。
此時的皇帝並未置之不理,隻是他們大多數忙於應對蠻族入侵的燃眉之急,分身乏術。不過,各位皇帝還是再三設法來改善貨幣問題,隻是,高含銀量的優良貨幣鑄造出來後,一投向市場就消失得無影無蹤,就好像含金量100%的奧裏斯金幣一樣,被民眾當成寶物收藏了。在現代的古幣市場上出現的奧裏斯金幣或第納爾銀幣,大多數看不出有使用過的痕跡。即使是最新的,距今也有1700多年的曆史,可是看上去就好像昨天剛從鑄造廠拿出來一樣。每當拿起這些古幣,給人感覺就好像拿著公元3、4世紀的羅馬人的“私房錢”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