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305年這一年,君士坦丁離開長期居住的東方前往歐洲投靠父親的這一決定,不僅正確,而且還是一個極其幸運的選擇。雖然沒有人預料到君士坦提烏斯會在一年後去世,但正是這一年在父親手下出色的表現,使他能夠在君士坦提烏斯駕崩後,獲得其手下官兵們的擁戴。官兵們都知道,無能的指揮官隻會讓手下白白送命。30歲那年回到父親身邊的君士坦丁,在保衛帝國西方安全的官兵們眼中,不僅是正帝之子,也是獲得官兵一致認可的優秀指揮官。正因如此,在君士坦提烏斯猝死之後,官兵們立刻毫不猶豫地推舉君士坦丁即位。如果君士坦丁繼續留在尼科米底亞的皇宮任職,想必也不會有日後飛黃騰達的生涯。各位讀者不要忘記,君士坦丁的父親雖然是帝國正帝,但他的母親沒有貴族血統。在無法忽略血統優勢的情況下,君士坦丁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憑實力獲勝。而在這比拚實力的過程中,君士坦丁也一直以冷靜巧妙的方式進行。他在30歲出頭的年紀,就獲得了帝國西方“副帝”的地位。下一個目標,就是對付逼迫西方“正帝”塞維魯自殺從而控製意大利和北非的馬克森提烏斯。
公元308年秋天,三年前退位的前任正帝戴克裏先、馬克西米安與現任正帝伽列裏烏斯三巨頭在位於多瑙河沿岸的前線基地之一卡農圖姆(現在的佩特羅內拉)進行會談。這次會談正式承認了君士坦丁“副帝”的合法地位。在父親去世後,官兵們擁立君士坦丁為“正帝”,而非“副帝”。“君士坦丁,奧古斯都!”的歡呼聲仍在耳邊回響。因此,君士坦丁完全可以借此對卡農圖姆“峰會”的決定提出抗議。但君士坦丁接受了這項降職任命。當初戴克裏先構思設置“四帝共治製”,就是為了避免公元3世紀時官兵肆意擁立上司,導致短命皇帝頻現的弊端。如今戴克裏先雖然已退位,對政治卻依舊有影響力,想必不會輕易承認君士坦丁沒有“副帝”的經曆就由官兵直接擁立為“正帝”。因此,年僅33歲的未來“大帝”,決定要一步一步穩紮穩打,而不是一鼓作氣登頂。話說回來,既然要一步一步穩紮穩打,那麼為了達到最終目標,眼下就必須用上可以使用的一切手段。
從公元308年正式擔任“副帝”起算,到與通往“正帝”寶座上的最大障礙馬克森提烏斯進行決戰的公元312年為止,中間隔著4年的時間。這4年裏,君士坦丁嚐試了許多在基督教徒眼中無法理解但對我這個非基督教徒而言很容易明白的措施。
嚐試之一,聲稱自己的祖先可以追溯到當年的克勞狄烏斯皇帝。克勞狄烏斯皇帝,公元268年至270年在位,當時正值公元3世紀後半期,帝國處於風雨飄搖的迷茫狀態。克勞狄烏斯皇帝因為征服北方蠻族之一的哥特人有功,獲得元老院授予的“Gothicus”(哥特庫斯,“哥特征服者”之意)稱號。在公元3世紀後半期,有相當多的皇帝出身於古代稱為伊利裏亞、後來叫做巴爾幹的北部地區。而“哥特征服者克勞狄烏斯”正是其中的領頭羊,他是第一位出身於巴爾幹地區的軍人皇帝。他與其他軍人皇帝不同的地方在於,雖然僅僅在位一年半的時間,但並非因為手下官兵發起政變,也不是遭到親信暗殺,而是得了當時流行的瘟疫。就連這最後一點,都適合君士坦丁拿來冒充自己的祖先。
嚐試之二,公開表示信仰太陽神。眾所周知,繼承克勞狄烏斯之位的皇帝,遭到親信暗殺的奧勒良,信仰的就是太陽神。這位皇帝雖然僅在位5年,但他將因為時任皇帝淪為波斯俘虜的巨變而一分為三的帝國重新統一起來。由於他的軍功卓越,謝世之後依然長久得到官兵的尊敬。在羅馬帝國,皇帝個人享有充分的宗教信仰自由。但因為同時要身兼國家大祭司的職務,所以在國家官方祭典上,履行向羅馬傳統諸神獻祭的義務。不僅奧勒良,就連君士坦丁也沒有放棄“大祭司”(pontifex maximus)的職務。這個時期的君士坦丁想要複興奧勒良皇帝以來的太陽神信仰的意圖非常明顯。首先,他發行了刻有“不敗的太陽”(soliinvictus)的貨幣。其後又規定,在太陽神的祭日,也就是後來的星期日,法院停止審理案件。站在猶太教、基督教等一神教的立場上來看,羅馬人和羅馬皇帝這種對個人信仰和國家宗教存在差異也不以為然的態度,叫做“諸神混亂主義”,應該大力批判。而這個時期的君士坦丁,恐怕完全算得上是個諸神混亂主義信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