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9章 君士坦丁和基督教徒(5)(1 / 2)

尼西亞公會議

在尼西亞召開的公會議中,主教們如眾星捧月般地將君士坦丁大帝圍在中間的畫麵,正是中世紀已經開始的最佳象征。

這句話引自一位專門研究羅馬帝國後期曆史的英國學者的著作。眾主教聚集在小亞細亞最西邊的尼西亞召開公會議的時間,是公元325年,距離羅馬帝國滅亡還有150年。之前主教們也經常聚會,但並非由皇帝召集。西尼亞公會議是第一次由羅馬皇帝正式召開的公會議。為什麼君士坦丁要做出這樣史無前例的行為呢?在這裏要再重複一次,當時的基督教,雖然有最高統治者在背後大力支持,但依然隻是諸多宗教之一。

一提到霸權國家,很多人腦海中就會浮現一個超級大國任意欺壓其權下小國的場景。然而,無論是霸權國家,還是霸權皇帝,擁有霸權的同時,也伴隨著責任和義務:第一,身負保衛霸權下的國家和人民的責任;第二,具有調解霸權下國家、民族間矛盾的義務。因為世間的很多紛爭,往往當事雙方因為爭執不下而遲遲無法解決,這時就需要一個擁有足夠權力或權威、且雙方都信服的第三者來調停,才能有效地解決爭端。

那麼,對君士坦丁而言,非要在尼西亞召集主教來解決的問題,又是什麼呢?

這個問題起源於七八年前的阿裏烏斯派與亞達納西派的教理之爭。君士坦丁曾派心腹何西烏主教前往調停,可惜徒勞無功。

如果僅僅隻是神職人員圍繞教理展開爭論,那問題不需要皇帝介入,大可聽之任之。可為什麼君士坦丁要插手這件事情呢?因為如果置之不理,君士坦丁曾經大力扶持、現在依然努力協助的基督教教會,有可能會走上分裂的道路。如果允許一次分裂,就會產生更多的分裂。其結果就是基督教最終走上凋敝沒落的結局。

一般人可能會認為,君士坦丁位於世俗權力的頂端,他與宗教世界的分裂或滅亡,可是八竿子打不著的關係,但當事人並不這麼想。

為什麼君士坦丁不這麼想呢?這個問題遠非三言兩語就能說清楚。因為這個問題的答案與君士坦丁為什麼如此熱心地扶持基督教的問題答案相同。

尼西亞公會議在曆史上意義重大。在基督教史上的地位就不用說了,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這次會議在世界史上也是一件大事。因為尼西亞公會議上決定的基督教“形式”,一直延伸到現代,形成現今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基督教”。

也正因如此,光是近現代,研究這次公會議的文獻就數不勝數。不過我要寫的是羅馬史,而非基督教教會史,所以在此僅作簡略敘述。總之,君士坦丁因為偏袒基督教,而卷入了曆代皇帝都不會介入的“教理”爭端。

多神教就是人們去祭祀諸神以得到神靈的守護,因此沒有“天神教誨的真理”,即“教理”(dogma)的存在,也不足為奇。然而以指導人類生存方式為目的的一神教,“教理”本身的存在正是宗教存在的理由。教理如此重要,因而對教理的解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是很自然的事情。隻是如果放任解釋的差異而不進行調整,宗教組織就會冰消瓦解。而召集主教召開公會議,目的就在於調整解釋內容之差異,避免組織崩潰。

那麼誰擁有公會議的召集權呢?由於羅馬皇帝身兼大祭司職務,自然擁有這項權力。後來這項權力就落在了主教中有威望的人士身上,即由羅馬教區主教接手,一直延續到今天。因此公會議的召集權在羅馬教皇手中。從這一事實可以看出,公會議在教會史上的重要性從未減少過。畢竟“教理”是由活著的人來解釋,一千個人就有一千種解釋,因人而異再自然不過。而且,“教理”還有另外一個麻煩的特點,那就是解釋還會隨時代的變化而有所不同。

話題轉回到尼西亞公會議上,逼著君士坦丁必須親自召開公會議來處理的“教理”爭議,簡單來說,就是上帝與其子耶穌是同質還是不同質的問題。

事情的開端是在埃及的亞曆山大地區做牧師的阿裏烏斯,主張不同質的說法。阿裏烏斯認為,上帝相當於哲學上的“單子”,是構成實體的最高心理的物理因素,是不可知的存在。而上帝之子耶穌基督既不與人同質,也不與神同質。也就是說,相對於上帝這一崇高、不可知的永恒存在,有著出生、成長、在十字架上死亡這一係列經曆的耶穌,就不是神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