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1章 君士坦丁和基督教徒(7)(1 / 2)

海倫娜是小酒館老板的女兒,出身卑微。在“四帝共治製”下,由於副帝必須迎娶正帝的女兒,迫使她與結婚多年的丈夫離婚。身為兒子的君士坦丁一直與母親相依為命,感情自然深厚。兒子總會同情母親,尤其是遭遇不幸的母親。如果兒子對母親給予的同情與親情,愛屋及烏地擴及母親信仰的宗教,這也是為人子的常有心態,再正常不過了。

現在還剩一個問題,那就是君士坦丁為什麼如此偏袒僅占絕對少數的基督教·因為君士坦丁既然身為政治人物,就該清楚如果硬行推動隻有少量支持者的政策,會成為政治人物的致命傷。

有很多人認為,身為領導者或者統治者,應該了解其治下的人民內心所求,生活所需,並以滿足人民所求、所需為己任。不過,這隻是一種未經深入思考就囫圇吞棗地理解民主主義的觀點。因為這種觀點,很多政治家都以上述“任務”作為自己的行為準則。確實,這是從政人員的任務,但這隻是一部分任務,而非全部。因為所謂需求,除了現有的,還有的需要通過人力去喚起。如果君士坦丁隻是一位認為統治者應該理解被統治者的需求並給予滿足的領袖人物,他就不會大力推廣隻有5%支持者的新政。所以說,他是個理解需求可以借由人為喚起的領袖。那麼,這裏又出現了一個問題,君士坦丁為什麼要如此不辭辛勞地喚起人民的需求·這種將“少數”人的需求變成“多數”人需求的行為,無論其背後動機是什麼,都是不可忽略的問題。換句話說,君士坦丁如此扶持基督教,能得到什麼好處統治工具(Instrument umregni)羅馬人曆經了王政、共和、帝政等政體變遷,然而整個民族對世襲製度一直不太認同,或者說疑慮甚深。當初在王政時期,也是采用選舉製。到了共和時期就更不用說了,類似於現代首相的執政官,也是經由公民大會選舉產生。即便到了帝政時期,羅馬帝國的官方主權者也不是皇帝,而是羅馬公民權擁有者和羅馬元老院。皇帝隻是受主權者委托行使權力的存在。因此,一旦皇帝讓人覺得不值得托付權力,就會遭到暗殺。因為皇帝和一年一任的執政官不同,是終身製,所以要換掉皇帝,隻有將他的肉體消滅。

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會深陷危機的首要原因,按現代的話來說,就是皇帝撤換太頻繁導致國內政局不穩。為了改善這種狀況,戴克裏先構思實施了“四帝共治製”。遺憾的是,這一政策也很快夭折了。導致這一政策快速崩盤的人物之一,就是君士坦丁。君士坦丁想必早就看穿“四帝共治製”並不能消除政局動蕩的現狀。他野心勃勃,試圖與元首製時期的皇帝一樣,一個人統治整個帝國。

但是,如果要一個人統治國家,就必須另外構思一套不但有效而且能長期維持效力的新施政體係。這既不是已經證明無法發揮效力的“四帝共治製”體係,也不是隨時可以通過暗殺方式撤換皇帝的元首製體係。

君士坦丁也知道,政局穩定是維持帝國存續的關鍵。可是在他任內,軍事力量分配上,不是以帝國邊境防線為重點,而是注重強化他個人領導的兵力。因為他視個人家族存續優於政局穩定、帝國利益,所以他才會被稱為第一個中世紀君主。

如果托付權力給掌權者的是“人類”,那麼擁有剝奪掌權者手中權力、罷黜掌權者權力的,自然也是“人類”。但是,如果這項權力不是為“人類”所有,而改由其他存在掌控,會是怎樣的狀況呢?

羅馬傳統諸神並不適合扮演這種角色。因為多神教的神靈隻是護佑人類,並不指點人類如何生存。多神教和一神教的神靈,從性質上來說是不一樣的。這樣,能夠滿足君士坦丁需要的神靈,就隻能從一神教當中去找。因為猶太教一直維持著猶太人的民族宗教地位,在公元4世紀時,能滿足上述條件的一神教,隻有以跨越民族差異為傳教方針的基督教。而且在270年前,基督教勢力還很微弱時,聖保羅就計劃將基督教從猶太人的民族宗教,發展為世界性的宗教。他留下了這樣一段話:

每個人都必須遵從在上位者。在我們的教誨中,我們隻認同上帝的權威。現實世界的權威,都是受上帝指示形成。遵從他們,也就是遵從君臨於現世權威之上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