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7章 致讀者(1)(1 / 1)

從羅馬市區前往郊外,隻要30分鍾左右的車程,就可以看到許多古羅馬時代留下的別墅。有一些像“哈德良別墅”(Hadrian’sVilla)那樣,經過細致的考古研究之後,如今已成為著名的觀光景點。還有一部分則由於特別的理由,比如原屋主赫赫有名、建築規模宏大壯麗,或者是因為地板的花紋圖案極其罕見、大理石圓柱的材料非常珍貴等,因而被列為考古學的重要遺跡。這些地方由意大利以及西歐其他國家的考古隊負責挖掘、整理,一般人既無法靠近一探究竟,更別想隨意地倚靠在舊石柱上緬懷一下往昔。

不過,名不見經傳的遺跡仍然比比皆是。古羅馬人對郊外的別墅與市內的住宅同樣重視,應該說更偏重於後者。別墅是一個環繞大自然而建的農莊,Villa(別墅)這個詞語原本就帶有“田園之家”的含義。

由於數量過多,縱使歐美所有大學的考古學者傾巢而出,也不可能逐一理清。因此,有不少遺址委托給地方政府負責觀光的部門管理。然而,他們除了對遺跡做一些例行的灌木修剪以及清掃之外,並沒有進一步的維修管理。這些地方通常人煙稀少、寂寥幽靜。近幾年,我養成一個習慣,專門去看這些無人問津的遺址,並不是為了學術調查,僅僅是在這些曆史廢墟中作獨自的冥思。

《羅馬人的故事》係列寫到第12卷《迷途帝國》時,我的視線和腳步伸展到古羅馬帝國的整個疆土,它們涵括了歐洲、中東、北非等遼闊的地區。如今,從羅馬去那些地方,坐飛機不過60多分鍾,即使是邊境地區,時間也不會超過2個小時。每次前往這些地方,總讓我不解:為何那些古羅馬的精英能夠拋棄首都羅馬的舒適生活,義無反顧地奔赴這些條件惡劣的地區,擔當起防衛和治理的任務?舉例來說,寒冬臘月時我曾經前往多瑙河一帶,被俗稱匈牙利落山風的寒風凍得幾乎全身麻木;相反,當我去參觀古代要塞、眺望撒哈拉沙漠時,又被灼熱的烈日曬得暈頭轉向,根本無心再思考什麼帝國邊界線問題,一心隻想仿效古羅馬人做一盆清涼的冰沙來消暑解渴。

如今,我一邊遊走於帝國首都羅馬附近的別墅遺跡之中,一邊猜測著公元4世紀時住在這裏的主人的心情。我仿佛跟隨著古羅馬人共同思考、一起走過了1000多年,眼看著即將落幕的帝國結局。

眼前這所別墅的主人年齡在40多歲,屬於元老院階層的世家子弟,他本人也在元老院中占有一席。不過,他已經很久沒有出現在位於古羅馬廣場的元老院會場,與議員們的交往僅僅維持在最低限度的接觸。他在羅馬市內的宅邸,賣給了因經營基督教教會而發了財的新貴,房價由著對方,完全沒有討價還價、戀戀不舍的意思。他單身,無兒無女。像他這樣的狀況並非特例,在那個對帝國未來不抱希望的時代,許多人選擇了終身獨身。

原本度假用的別墅如今成了他的日常居所(casa)。別墅的規模不算很大,但還是有足夠的麵積將主人的居住區和仆人的活動場所隔開,保持一定的距離。別墅忠實地按照古羅馬傳統的設計,周邊種著橄欖樹以及其他果樹,有專人悉心打理;邊上是飼養家畜的牧場以及保證自家用的小麥田。農田附近有涓涓的清溪流過,再往後是茂密的森林,可享受打獵和采蘑菇的樂趣。順便提一句,羅馬人特別愛吃蘑菇。總之,隻要不像公元1世紀的美食家盧庫勒斯(Lucullus)那般追求奢侈的盛宴,別墅基本可以做到自給自足。

不過,話說回來,即使主人有足夠的心思和財力,想模仿早年的富豪們的做派,不遠千裏地尋來山珍海味,讓賓客大開眼界、大快朵頤,在那個時代也沒了這個可能。隨著“羅馬統治下的和平”(PaxRomana)的結束,大範圍的經濟活動圈已走向終結,曾經遍布帝國全境的交通網絡,變得支離破碎,蠻族以及強盜的頻頻襲擊,使得運輸成本節節上漲,對於公元4世紀的羅馬人而言,就算不想去刻意追求素樸的生活,現實也迫使大家不得不盡量保持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

羅馬式的別墅原本就是按照自給自足的理念建造的。別墅中有小型加工廠,除了一些需要特別高等技術的東西,一般的產品以及加工用的工具都可以在此製作。

仆人是維持別墅正常運轉的關鍵。他們雖然是奴隸,但都是在主人家出生、成長的家奴,其中一些人甚至是第二、第三代的世襲奴隸,已經成了家族的一員。但奴隸們不會過度地涉入主人的生活,主仆之間謹守禮儀,在和諧、溫暖的氣氛中,共度郊外別墅的時光。